超市门口的经济学
文/魏延安
正月初六这一天,家里要来客人,因过年准备的菜吃不得差不多了,于是去超市。没有想到与我们家情况可能差不多的人不少,所以超市门口的停车位早就满了,只能等待。但一味等不是办法,于是我先把车临时靠边继续等,让妻进去采购,一会超市门口接应一下即可。等了一会,终于腾出车位,赶紧停进去,然后在超市门前广场散步,权当运动。几圈下来,倒是通过超市门口的一瞥引发两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把产品做到极致?互联网思维横行,“极致”这个词已近泛滥,尤其是电商,产品极致化成为最响亮的口号。何为极致化?目前大多停留在体验感上,产品故事要动人,包装要新颖,细节要完美,等等。但在超市门口观察,春节期间的人们拎出来的东西高度雷同,牌子虽有差异,但大多都采购有箱装牛奶、盒装或者桶装饼干糕点等,因为走亲访友这些东西最方便,也经济实用。但有一样东西却相对要独一无二一些,那就是露露杏仁露,被采购的机率相当高,而且基本都是这一个牌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露露经过多年的广告,已经在消费者中形成了一个概念,过年过节要喝点露露。不经意间,购买露露成了消费者的一种过节习惯,这是一件比较可怕的事情。如果有哪一种电商产品能渗透进消费者的骨子里,变成一种消费习惯,那才算得上极致!那么看看电商的现实,有多少已经达到这个程度?电商的升级路还长!
然而,又必须注意一个问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既然露露让消费者形成过节购买的习惯,也就意味着平常购买要少一些,产品的市场总容量就有限。露露缺少其他品牌的有力竞争,一方面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市场空间有限的原因。类似的情况还有王老吉,如果不是与加多宝闹翻,市场上依然缺乏凉茶的有力竞争者,原因与露露类似,只不过限制因素不是过节送礼,而是“怕上火”。
第二个问题,超市挺烦人,生活类电商就有生机?我在门口转了若干圈,还不见妻结账出来,电话问了一下,人太多,工作人员太少,称菜排队,结账排队,排队的时间比选购的时间长,但也没有办法。这一趟算下来,耗时一个半小时,而采购的东西仅一百多元,确实采购的时间成本较高。由此,我就想到了目前最热的生活类O2O,大多的出发点也是基于超市存在的痛点,不用出门手机就可以下单,不用排队按几下手指就结账,也不用心烦意乱地等待,在家收货即可。然而,现实似乎是残酷的,生活类O2O过得并不如意,有人预言2016年O2O类平台能死掉80%,为什么?
首先是时效性,像我们今天的情形,等着买菜下锅,手机下单后一会就送来对目前的O2O要求还是有些过份,最快的京东到家也需要两小时,还是超市更靠谱。
其次是可选择性,超市能叫超级市场,品类多是最主要的特点,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每种产品的品牌多,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当然过多的选择也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但目前的O2O大多数可选择性还是太差,品类扩张绝对是高成本高风险,但不扩张就满足不了消费者,这是要命的抉择!
再次是经济性,网上下单,送货上门,对电子产品、衣服等电商可以,但对生活品就比较麻烦,单价低、重量大、要保鲜,成本是难以承受之重,要么靠补贴赚吆喝,要么只能曲高和寡。那么大家发现的社区O2O是不是就是救命稻草?也未必,核心在线上线下融合的程度。可以看一看苏宁的例子,还是在一个公司内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尚且那么费力,要让一个电商公司与线下的社区门店“同床共枕”,这绝对是一个管理学上的难题,绝对不可盲目乐观。
所以,对于生活类电商而言,要做的绝对不仅仅是把超市搬到网上那么简单,还必须在网上把超市的系统挪上去,更要把那些与大超市差异经营的社区门店整合进来,这真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靠思维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跟进。
超市门口的观察毕竟是粗浅的,但却还有些价值,或许生活类电商们也需要到超市门口多转转。
(本文来自吾谷网,为作者独立观点,作者为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农村电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