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咖啡折扣平台Cups的轻模式,能否移植到中国
在纽约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手捧一杯咖啡匆匆而过的行人,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对这样的场景不会陌生。“没有咖啡,纽约人就醒不了”,一句俗语可见纽约人对咖啡的极致追求和依赖。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仅在纽约市区,由消费者事务局授权经营的露天咖啡店去年已达1314家。
新的商业规则?
前不久,在纽约学习的周小姐向钛媒体介绍了一款名为Cups的咖啡消费APP。这款应用很简单,打开APP,用户可以看到几个不同价格档位的预设套餐,让消费者以优惠服务约30%的价格一次性购买同等数量的咖啡。下订单后,需要享用时再到附近心仪的门店领取——无需再支付额外费用。
注:图片来源Cups官网http://cupsapp.com
Cups的价格档位包括两类,分别可以购买基本款和任意款的咖啡:对纽约一家普通的咖啡店来说,黑咖啡和花式咖啡分别为2-3美元和4-5美元,用Cups购买的计划一般可以获得每杯几十美分的优惠,还免去了正常购买的税钱 。消费者按照以下操作步骤,把钱包和信用卡丢在家里,即能买到划算的咖啡了(这里唯一的限制:30分钟内最多只允许购买一杯):
(注:图片来源Cups官网)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Cups上获取的优惠套餐可以在不同品牌的咖啡店里消费。购买咖啡用四个步骤即可完成:
查看周边的咖啡馆信息;
选择并购买适合自己的咖啡预设计划;
用户到附近咖啡店,告诉店员想买的咖啡;
无需支付,消费者让服务生在自己App上点选Check Out,键入代码,即完成购买过程。
为纽约人而生的App
事实上, 2012年Cups就在地球另一端诞生了,五个以色列的高中同学在一次聚会聊天时萌生了这个新鲜的想法 。短短两年,Cups从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8家咖啡店链接了当地100多家独立咖啡店。2013年底,Cups瞄准了纽约这个聚集了更多咖啡爱好者和独立门店的超级市场,于去年4月正式上线,没想到第一周就卖出了上千杯咖啡。
美国的咖啡文化在半个世纪内经历了几次变革。如今,美国成为了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国家。1964年的《纽约时代》曾发表文章称,纽约市的露天咖啡馆仅有约30家;而当时的欧洲,咖啡馆几乎遍及大街小巷。并且店主允许客人一整天泡在店里消磨时光,相比之下,美国店主并不欢迎在店里逗留的客人。
正是包容的多元文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美国的咖啡文化蓬勃发展,咖啡成为代表美国人现代生活和快速消费的标志性产品之一。相比欧洲人喝咖啡的优雅情调,美国人的咖啡喝的率性又自由,Cups的出现可以说把握了最好的时机。
一年的时间,这款应用已经接入了了纽约市170余家独立咖啡店。
“我们通过简单的链接,给独立咖啡店或中小经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目的是让每一家店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 加入一个更大链条中”,Cups的创始人之一Gilad Rotem一个月前在接受美国科技媒体Tech Crunch采访时说。
Gilad Rotem还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希望Cups继续成长,链接纽约200家咖啡店,为中小企业提供与星巴克竞争的机会。”这是Cups的主要商业目的。
显然这些独立经营的咖啡店并不能单纯靠Cups平台盈利,但他们为什么乐于合作呢?按照Greenwich Village一家叫Uncommons的咖啡店店长的说法,“Cups基本上向我们支付每杯咖啡一半的价格,它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生意。但同时,也存在因价格优惠而带来的损失。”
本质上,Cups平台为咖啡商户们带来了流量。咖啡店经营者更希望客人喝咖啡的同时,也喜欢上他们的点心和三明治。
Cups App的发明在新型的商业模式上先迈出了一步,这个规则的建立让Cups更像是一个发现独立咖啡店的小工具,也用来寻找纽约市那些真正爱咖啡的人 。
复制到中国市场可能吗?
咖啡早就像豆浆一样被国人接纳并青睐。有数据显示, 目前大约有七成国人饮用咖啡,其中三成人已经养成每天必喝的习惯。同时,逐渐流行起来的咖啡文化让小资一点的创业者选择了咖啡店这个平台,经营起他们心中的梦想咖啡馆。
而咖啡店的经营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即使采用低价的策略,也无法同星巴克这类明星品牌竞争。况且,这些独立经营的咖啡店往往主打格调和情趣标签,这无论让店内的装潢还是咖啡的制作都有不菲的开销成本。假如每杯咖啡售价25元,恐怕每天要至少卖出150杯才能保本,若是城市的黄金地段,就更难达到保本标准。 在杭州这样的二线城市,只有1/3的咖啡馆营利。
星巴克在不久前宣布,计划在2015年将中国的门店数量扩展到1500家,坚持将它“快消”的咖啡理念进行到底(包括提供精品咖啡同时,利用可带出门店的纸杯、 高峰时段快节奏的音乐和那些并不舒适的座椅,尽快“赶走”顾客,争取繁华地段更大的顾客流等)。
近几年,突然火爆了的漫咖啡计划将门店在未来两年扩展到200家。这个品牌选择的是“原生态”的设计概念,除了咖啡,漫咖啡把心思用在了华夫饼和其他小吃上,为朋友聚会、交谈提供了可选场所。
一直以来,外资品牌咖啡店对于本土的独立咖啡店造成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咖啡消费这个市场的进一步扩容,要求更多的中国咖啡行业经营者了解社会需求,因地制宜调整经营思路。帮助纽约人“团购”咖啡的Cups模式,能否适应中国的土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