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孵化器,一半工位坐不满?
本文作者创新公园 CEO 奚军
导读 : 二三线城市的创投圈是个啥子情况?看看这位孵化器的创始人如何说。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双创政策以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涌现了规模浩大的创业潮。先不说这些创业大军谁生谁死,只谈一下中关村周边那种遍地都是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情况,都让人不得不热血沸腾。再看这些风投基金、天使投资人、众创空间、创业媒体等创投服务机构,基本也都是分布在北上深这样的一线城市。
整个中国创新创业的氛围已然上升到一个台阶,投资的氛围也很高,那些曾经错过PC时代的城市主管们谁都不愿再错过移动时代,生怕被落下,他们以北京、上海为学习榜样,席卷大量资金和精力一头扎入这股大潮中,以杭州作为对标希望能尽快培养出一个本地阿里巴巴。而大多数时候事实却是你懂的……
二线城市的窘境
我们第一支天使基金募在江苏一座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使我们对二线城市的创业生态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目前的现状就是各类一线城市资源嫁接并不是很顺利,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开个论坛、搞个比赛、做几场路演仅此而已。各级地方政府对创业这个事抱着极大的热情,看一眼中关村创业大街,每天全国各地政府考察团也俨然成了一景。
政府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制定了大量的人才扶持政策引进了一批千人计划、双创人才、院士、教授、海龟博士,但最后落地的项目数量和成长效果不得而知。
几乎每座城市的政府都配套了引导基金,只要在当地设立创投公司的大多都能或多或少拿到一部分的钱,但最后往往只是引来了PE。各开发区或园区新建了大量的众创空间和创业咖啡,却缺乏专业的人才运营,同时行政的味道又过浓,很多业务上的事不愿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资源重复配置及浪费,天使机构进不来,引进的运营团队水土不服,大量在TMT领域的初创团队并没有被各类政策覆盖到,也未必是这轮浪潮的受益者,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善本地的创业环境。
就拿我们机构在某个沿海发达地区的创客空间来举例吧,运营团队在进入前一直比较乐观,通过调查发现无论从购买力还是消费水平都很强,GDP也在全国排名二十多。可是来了之后才发现运营难度和压力要超过预期,主要差距还是表现在观念及软环境上,当地是中国著名的教育之乡、现代工业发源地,不乏国内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甚至是国际名校。但不管是招商会还是同乡会都很难说服那群年青人回乡创业,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家乡有这样的土壤,创业要解决两个关键点“人+钱”的问题,二线城市很难招聘到高水平的员工,天使投资机构也很少,更多的是小额贷款、P2P,很多初创团队在前期融资会特别困难。
2000平米的众创空间,只占了一半,一年也还是那3个人
2000㎡的物理空间400多个坐席,在上海可能十几个团队很快就能装满,而在这里近三十个团队,也只不过占用了一半空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2、3个人的小团队,有一个idea,一份BP,就有机会拿到一两百万的种子轮投资,然后在小半年之内迅速扩张到十几人,接着拿天使投资、A轮,成长的特别快。
而在这边,很多初创团队刚开始是2—3个人,过了一年还是那几个,可能就错过了发展的时间窗口。我们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这个阶段依然有大量的创业者拿着凑来的50万、100万杀进O2O领域,其中校园市场和水果配送是重灾区,我看着都为他们揪心。因为没有真正优秀的机构来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创业方法论。为什么无法诞生牛逼的互联网公司?我想这也是众多二线城市的共性问题吧。
如何破冰前行?创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代办一个工商税务
首先政府要做的是建大平台,也就是建生态圈,毕竟一家天使投资机构一个众创空间所能提供的支持是有限的。政府要做的事是把围绕早期创业这个服务链条上的各类机构引入进来,让更多类市场化的机构进入这个平台,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创业辅导、培训、资金吸引一线城市优秀的人才回来创业,另一方面能够让本地的创业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创业团队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需要源源不断的支撑和扶持,但不应该仅仅是代办一个工商税务、免一点税收、免一点租金、提供一点小额贷款这样简单,创业者的核心需求依然是之前提到过的人和钱,通过引进更多天使投资,一家一年投10个项目,10家机构也就可以投出100个,其中一旦10%的项目发展起来,红杉、IDG、经纬等资本自然会源源不断的介入。
政府如果简单的把一线城市做熟的模式生搬生搬硬套过来的话一定会水土不服,应该结合本地的创业者的特殊情况以及特质和环境来做一些特殊处理,结合本地的产业去做更好的配套和延伸。
最后,建议大家能抱着前人摘树后人乘凉的心态,沉下心来,不要寄希望于短期内出业绩,不要把税收和规模作为考核指标,而是看软环境的改善,看有没有涌现出细分领域的行业第一,有没有涌现出一批资本市场估值一千万美金、一亿美金的未来之星。在一块领域深耕并放大再裂变,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城市创业名片,形成区域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