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CEO :我们是时间旅行者
Instagram 既不是市面上唯一一个社交类 App,也不是第一个提供照片共享服务的 App,却如何能够在发布一个月内爆红,并在两年内以 10 亿美元的高价被 Facebook 收购?
当我们来到 Instagram 总部采访 Kevin Systrom 的时候,他正坐在黑皮沙发上摆 Pose 露笑脸拍照。「还要再拍啊……」他边叹气边走到房间的另一处,毕竟,作为 Instagram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早就被拍腻了。Systrom 身高 6 英尺 5 英寸,看上去十分修长,他对自己硅谷系的穿衣风格也十分满意。今天他身着浅灰色外套和深色长裤,看上去比他 31 岁的实际年龄要老成一些,散发出十足的自信与张扬,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他是一家市值 350 亿美元的公司的 CEO,拥有 4 亿美元个人资产。
一帆风顺的青年时代
Systrom 出生在波士顿郊区一个富裕的家庭,就读于康科德的米德尔塞克斯中学。2002 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专为那些想深入商界的人所设。他生性热爱交际,十分渴望成为企业家,还经营了一家面向斯坦福学生的类似 Craigslist 的餐饮机构。当时的 Systrom 已经表现出了卓越的摄影及设计品味,课堂展示画面效果一流。童年时期,他就尝尝偷玩父亲的宝丽来。在高中,他迷上了 photoshop 和数码相机,喜欢用记录生活的细节。和许多摄影爱好者一样,他渐渐觉得数码相片精确而冰冷,胶片的质感和不确定性更让人迷恋。在一次摄影课上,他得到一个 Holga 相机,老师对他说:「要用这个拍照,你得学会和不完美相处。」这个廉价的塑料相机经常漏光,但有时却能因这个缺陷而收获效果惊艳的底片。Systrom 意识到,摄影并非只为了捕捉真实,阐释某种情绪也同样重要。
Systrom 选择在斯坦福大学按部就班地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并在一家名为 Odeo 的视频播放服务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当时他的同事在开发一些新东西,而 Systrom 还没来得及参与进去就回学校了。那个他同事开发出来的东西叫 Twitter。Twitter 是极其简单易用的工具,却带来了爆发式的流行,这让 Systrom 明白,如果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从斯坦福毕业后,还没准备好独自闯荡的 Systrom 去 Google 做了产品营销经理,虽然这份工作很安稳,但此时 Google 已经上市两年,他已丧失大赚一笔的契机,所以没过多久他又跳到 Google 前同事创建的旅行推荐网站 Nextstop(后被 Facebook 收购)工作。尽管他任职于营销部,但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编程,开发一些简单创意。蠢蠢欲动的他在斯坦福上学期间已经接触了足够多的投资者,而现在,他脑海中已经有产品的雏形了。
将爱好做成产品
他想做一个像 Foursquare 那样可以让用户与朋友分享位置的程序,但又同时具备发布图片的功能。2010 年,他开始与朋友测试这一名为「Burbn」的产品雏形。那年夏天,26 岁的 Systrom 正与女友 Nicole Schuetz 在墨西哥 boho 海滩附近的 Todos Santos 小镇度假,此时的他已经拿到 25 万美元的投资。他的女友听他介绍完 Burbn 后,摇摇头说她不会用这个程序的,因为用手机拍的照片不好看,没什么好 po 的。当时 iPhone4 刚上市,手机直出的照片的确没什么看点。于是,Systrom 决定增加滤镜功能。那天晚上,Systrom 推出 X-Pro II 滤镜,并 po 了一张「一个狗与 Schuetz 的脚」。随后,像高中沉迷于 photoshop 花几个小时调整照片的色调和纹理来创造出更有意思的效果一样,他会选一张他很喜欢的图,模仿它的色调和其他元素来创造滤镜。不用说,XProll 来自于他和女友在墨西哥度假时的灵感,而滤镜 Sutro 的主要特征则来自于一张旧金山苏特罗海滨浴场; Walden 是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也就是 Systrom 从小长大的地方; Hefe 是他在喝一种 Hefeweizen 啤酒时想出来的; maro、Rise、Valencia、Early bird、1977…… 许多滤镜和它们所制造的光影之间有微妙的通感。
这个软件最初的功能有签到和上传照片,但开发团队后来发现,用户对分享照片的兴趣更大,于是他们砍掉了冗余功能,只留下和分享图片直接相关的部分。同时,他们把这个项目的名字从「Burbn」改成了「Instagram」,因为后者听起来更像一个相机。Instagram 是「instant」(瞬间)和「telegram」(电报讯息)合成,很好地反映了它的功能,听着还跟「camera」(相机)有关系。Systrom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拍一个三明治为什么一定无趣? 生活是非常有意思的,说无聊只是有人每天透过同样的镜头审视它。」他希望人们能通过 Intagram 这个全新的软件用另一种方式观看生活,分享生活。
这个不到十人的小团队开发出来的介于「移动版 flickr」和「影像版 twitter」之间的应用界面简洁,速度流畅,而且还免费,在 2010 年 10 月 6 日发布后迅速蹿红。发布后 24 小时后,用户数量便达到 2.5 万,到第三周,用户数量已经增长到了 30 万,后来又发展为数千万直至今天,以亿计数。Systrom 对 Instagram 发布那天还记忆犹新,那天凌晨四点,他在 Twitter 上写道:「一夜未眠。」同事们全都靠着坐着,桌上全是手机和红牛罐子。
Instagram 的走红除了因为本身功能恰好满足群众需求,还因为 Systrom 事先做了一些推广。应用发布前,他让一些有影响力的科技博主试用测试版本,并让他们将照片发上 Twitter,预先吸来了不少人气。很快,Instagram 就有了大量用户群,从记者到设计师,从政客到码农…… 奥巴马,贝克汉姆,卡戴珊…… 一瞬间几乎所有人都在用 Instagram。平凡的日常有了崭新的展示舞台:管道工 po 最近修的水管,老师们 po 可怕的教学场景,标本制作工 po 尸体…… 因为 Instagram,人们开始关注留意起身边的人和事。一块普通的餐厅地板,在特效镜头下能让人仿佛置身荒野; 街角的推土机,通过滤镜也会变身为疲倦的巨兽。
爆红所带来的困扰
人气暴涨固然事件好事,但困扰也随之而来。原先根本没有预料到的用户增长速度迫使 Instagram 团队不得不连夜改为租用亚马逊的服务器增加容量,来应对用户的使用需求。团队成员们开始随身携带 MacBook Air 和无线网卡,以便在问题出现时迅速上网解决,周末不复存在。为了出问题能及时知道,Mike(Instagram 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和 Systrom 在手机上装了个警报闹钟,只要服务器过载或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闹钟就会响起。刚开始时这个闹钟每隔四五个小时响一次,但随着 Instagram 越来越火,后来就响得越来越频繁,到后来甚至每十几分钟就响一回。Systrom 表示时至今日当他听到那个闹钟声都会如同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有恶心和焦虑的条件反射。而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下一阶段的问题就紧跟着出现了:「我们的重点是什么?我们的策略是什么?竞争者出现的话我们怎么办?」
这个团队为什么把自己逼得这么狠呢?Systrom 说:「小团队刚起步的时候,如果不拼命时很难成功的。当今科技发展太快了,而我们干的又是这一行,小团队能拼的只有速度了,只有把一天当三天用才会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