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客与微博的区别,谈社交创新的九败一胜
时至今日,微博依然是很多社交产品争相参考模仿的对象,很多人声称自己的产品是“图片版”微博、“视频版”微博、“语音版”微博,乃至于大家对微博本身的解释都变得有些模糊了。
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分享一下我对微博的几点认识与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在微博刚刚面世的时候,大众对它不是很了解,于是在宣传和推广上面,便将微博定义为了“140字的博客”。而这个“微博”的“微”,从字面意义上来讲,似乎指代的便是“140个字”。可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微博与博客的区别哪有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微博与博客根本就是两个东西——140字,早已从最初的量变,引起了质变。
140字与时间线feed流
140字与时间流feed流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人总是从字数短,创作成本低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远非如此,在传统的博客feed流也是时间线的,或者编辑精选之后的时间线,但是受限于博客的“标题+正文”的固定格式,feed流上的显示大多只是标题加时间。
用户在浏览的时候,对于标题里面的内容是不知道,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黑箱。用户在阅读标题便已经产生了预期,这种预期将会带来两种后果,一种是写得不错;另一种,标题党,用户觉得自己被骗了。
前一种,固然会让用户获得了一个满足,但这个满足是建立在用户沉浸于这篇博客之中的,当阅读完成之后,这个满足感就被释放了,重新进入下一篇博客,又要重新来过。
而后一种,直接让用户产生受骗的感觉,而用户此时能否完成足够的心理建设去挑战下一篇“黑箱”,这是值得怀疑的。
但这种风险在微博中是不会存在的。在微博中,feed流直接显示内容的全部,140字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但更加本质的特点是没有标题,这也就是微博之所以能够被“刷”着看的原因。而这个“刷”的动作在传统的博客中是无法实现的,博客用户的操作习惯是点进去,跳出来,再点进去。这种一进一出的动作,每一步都是独立的、不连续的。可以说,相比于微博,博客的封闭性,很差,刚沉浸进去,又得跳出来。
从关注到关注
显然微博中的关注在博客中也是存在的,但这两种关注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差异来自于平台属性——微博是你个人的微博,博客却是平台的博客。
这就像每个人点开博客之后的首页,往往不是自己关注的朋友们发的博文,而是平台编辑们的精选,而且这种精选是分模块,分版面的,这是一种二次加工后的产物,有点像UGC门户。也就是说,虽然同样存在关注关系,但博客并不借助于这种关注关系来实现用户们的“发现”,而是相信自己的编辑,想要通过自己的媒体属性,把那些“好”的东西拿上主页,给大家看。
每个人在博客时代,都在追求的是一个“上首页”的荣誉,而这在微博时代是不能想象的。这里面存在一个平台与用户间的关系问题,平台是否介入这个“发现”机制,或者讲得更加深入一些,平台是否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来引导用户的“发现”,而判断这个问题的依据很简单,这个平台是否需要编辑。
按照“去中心化”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平台是否是去中心化的。按照“UGC”的角度来讲,对于这些UGC内容,它的发现机制是否也是UGC的。
网络推广网站推广转载和评论到转发评论
微博的病毒式传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转发”,而这种转发又往往是“转发+评论”的。甚至可以说,即使用户只是单纯转发一个内容,没有附着任何评论,这个转发其实也是有“评论”的。当然了,这在微博的语境中又往往不仅限于肯定,甚至有时候还有晒晒这傻X的潜台词。这样的行为是对信息的一种“自我补完”,也就是信息的在加工,再创作。
这在博客中却不能出现,在博客时代,评论与网络推广网站推广转载是割裂的,这种割裂,博客本身受限于他的固定格式,是无法融合的。而这又回到了feed流与140字的问题,可以说转发与标题+内容的格式是格格不入的。
可以这么说,相比于博客,微博的“短”、“平”、“快”,是从内容到机制,又从机制到内容的。前两天一个朋友对我讲,按照twitter、instagram、vine的顺序,接下来的风口就是视频社交、语音社交啦。
对此我是不认同的,因为如果想要通过改变媒介形态来复制微博的成功,其实是不合逻辑的。twitter和instagram的成功,一个很必要的条件是,文字和图片都是静态的,是可以放置在feed流中,被人刷着看的,而视频和语音这类动态的东西,其实跟博客的形态是一样的,它们都太“重”了,不大可能像微博那样被轻易的阅读继而转发出去。
在类微博的视频、语音社交中,在feed流中完成“刷——播放——刷”的动作和在博客中完成“刷——点进(阅读)——退出——刷”的动作难度是相当的,也就是说,是否能在feed流中完整展现内容的全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我认为twitter和instagram的成功,在视频和语音社交中难以再现。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交形态,就是轻博客
轻博客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找到博客与微博的本质,硬是要整合微博的传播优势与博客在内容质量上的优势,结果沦为四不像。
我认为在这里转发机制都还好说,唯一的问题是,轻博客要不要标题?如果要标题,它的feed流该怎么显示?如果不要标题,那它的feed流上要显示多少内容才合适?如果要显示全部的话…………我都不敢接着往下想。
因此我觉得创新是具有两面性的
创新,很简单
首先是收敛归纳,通俗点讲就是找特点,从个例中寻找深层次的一般性结论;然后是发散,从一般性结论出发,想象出很多个例(可能是你没看到的,也可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最后是适应,结合技术、市场、行业氛围等等环境因素,从发散出的个例中找出一个可以适应环境的,然后落实。
创新,很困难
一个产品发展到后期,产业线非常复杂,复杂到不是那么容易看清,连看清都不容易,更何谈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当你看到本质之后的又要面临发散的问题,发散出的概念太少或者发散出了数量,但没发散出质量,这样的结果又会在过滤环节全军覆没。最后,当你发散出了大量优质的概念,然后从中进行可行性选择的时候,对环境的分析又不足,发散出的概念再好也白瞎。
在交互设计中,大家有这样一个共识,完成任务的难度与所需步骤数的平方成正比,而在创新的“三步”,一步走错便是三三得九,正好对应“九败”。
难道微博之后,就再也没有成功的社交产品创新了么?
当然有了,我认为狼蚁网络推广就算其中最大的“一胜”。而它的成功,借用张小龙的一句话,避免“整合”,“凡是需要整合的,说明都不行了”。
“朋友圈”在狼蚁网络推广自身“即时通讯”的定位中算不上主力,但却能吸引那么多以前刷微博的用户,这是很值得大家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