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很痛的痛点,若隐若现的前方
那天,聊到了一家又是从挂号切入医疗的创业公司,创始人是位漂亮的女士。
“我早晨 6 点起床,9 点挂上号,11 点看上医生,下午 5 点做完检查,然后医生下班了,这一天就这么白忙活了。” 她一字一句讲着亲身经历,后面的故事更恐怖,于是她决定在医疗领域创业。
这家公司的模式其实非常有趣(可关注后续报道),只是类似的故事我已经听了上百遍。几乎每位移动医疗的创始人都会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可能是因为每个普通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
听着眼前这位创始人的讲述,我忽然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那些痛点依旧很痛。
重构移动医疗进化史
挂号确实是医疗体系当中最大最显而易见的痛点,而且,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实际上都在解决这个痛点,或直接或间接。这个痛点的解决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早期,人们痛苦的是彻夜排队挂号的经历,于是像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很早就出现过网上挂号,但实际中并不解决问题。后来,同样的功能被移植到手机上,实践效果仍然很一般。
不过在此期间,围绕挂号产生了大量的创业公司,包括现在移动医疗里面估值最高的挂号网。直观感觉,挂号的量和需求量如此之大,必能快速积累起流量和用户量。但结果证明,挂不上号,任何故事都是白扯。
当然,挂不上号的问题其实不在挂号途径,而是号源背后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包括医生资源和医疗机构。于是,创业公司兵分两路,从医生、医院两个层面来解决挂不上号的问题。
①医生端
在医生端的创业,无论是什么痛点,无论是服务于谁,最终所要改变的都是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路径,或取代或避开挂号这个环节。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无论患者遇到什么问题,都必须到医院挂号后才能见到医生。而移动医疗不仅改变了这个必经路径,而且将医患关系细分成了诊前、诊中和诊后三个环节。诊前 通常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立足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 基本套路是通过用户数据采集,由医生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诊中 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在诊中的切入往往是撮合双方交易的功能,通过名医资源的积累,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门诊、手术服务;
诊后 切入诊后的创业公司往往采用服务医生的方式,比如诊后随访、病例积累等,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最终仍然是建立医生与患者的联系。
②医院端
在医院端的创业主要是打破行政级别造成的大医院资源垄断,改变的是医院内和医院间的生态关系,以及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医疗体系当中,受行政级别的影响,大医院垄断了各种医疗资源。本应收治疑难重症患者的三甲医院,反而成了最大的社区服务中心。互联网要做的就是扒开医院的围墙,输出医疗资源,扩展优质资源的辐射范围。
网络医院 或者叫云医院、互联网医院,叫法大同小异,但本质是一样的,通过互联网,大医院可以让自己的医生直接服务于医院外的患者;
远程医疗 这里特指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创业公司希望通过构建二者之间的联系,来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和转诊能力;
第三方 医疗应用、智能硬件、健康保险等都需要采集医疗数据,而医院是最大的医疗数据汇集地,很多创业公司希望建立医院与第三方之间的数据通道。
围绕着医生、医院这两个医疗服务链条,还产生了向外延伸的版块,比如医药电商、商业保险等。移动医疗正在逐渐形成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
但问题就是,这个生态系统似乎真的 “自成一体”,既没有彻底改变传统医疗体系,也没有改变用户就医习惯。他们似乎在平行世界里,互不相关。
大家明明都很拼
移动医疗的创业热潮,并没有给公众的就医体验带来明显改善。但实际上,与这个领域相关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创业公司、投资机构,在过去这一年都还蛮拼的。
①政府很拼
大多数时候,人们抱怨最多的是政府的政策掣肘了移动医疗的发展。政策的影响确实很大,比如电子处方、医保支付、在线诊疗,政策不放开就是没法做。但还是不能否认,在过去一年里,政府其实做了相当多得推进。
这里仅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医疗文件为例,截至发稿前,从国务院办公厅层面发出的涉及卫生、医药、社保领域的文件有 19 件,平均每个月超过 1.5 件。以下整理了部分比较重要的文件:
这还仅仅是国务院层面的政策文件,具体到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食药监总局等各个执行部门的文件更是不计其数。而就在最近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医保制度整合还成为会议主要内容之一。
②创业者很拼
在国家整个创新创业以及医疗政策宽松的大背景下,顶住资本市场寒冬的压力,2015年,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们继续着创业热情。
目前,没有完整的数据库搜集了全部创业公司的资料,但仅已经见诸媒体报道的新成立创业公司就已经超过 130 家。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家移动医疗创业公司问世,而这还仅仅是 2014年 一半的数量。
③投资机构很拼
虽然 2015年 的资本市场忽冷忽热,但各路风投依然表现出了对移动医疗创业公司的足够热情。尤其是面对水涨船高的估值,投资机构更是频频出手,甚至联手投出了中国移动医疗历史上第一家估值过百亿的公司。
可以看到,已经有不少公司走到了 C 轮、D 轮、E 轮,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些公司距离上市已经不远。中国第一家移动医疗上市公司,或许指日可待。
痛点为什么依然很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很拼,痛点为什么依然很痛?
①改革 “空转”?
这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近期在谈到财政改革时提到的一个词儿。刘尚希说:
“我看现在忙着发文件,文件发的比以前多得多,近两年光我知道的财政方面发的文件,包括国务院和财政部的已经发了将近 40 个,一个月差不多发 2 个,这么多文件发下去,狼蚁网站SEO优化的反映是这个文件还没有消化,新的文件又来了,更谈不上执行和落地了。这还只是财政部门的,还有诸如教育、医改等各个部门的,他们发的文件可能不比财政少多少,加起来这些文件都到地方去了,怎么去贯彻落实?”
那么,这个问题在医疗改革里存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