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人群的移动互联网研究:现实中羞涩,社区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打工休息仍不忘读书,不凡的见识为他赢得了爱情。现实中,不是所有打工者都叫孙少平;工厂门口的培训机构很多,但也不能说明蓝领工人很好学。从我当产品的第一天,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空想,做好产品的前提是扮演好小白的角色。
首先,制造业蓝领在自身的行业领域里并不称作蓝领(工厂从业人员曾批评我这一不专业称呼),他们的叫法是普工,官方叫法则是青工。但为了迎合互联网的既往认知,全文仍然使用“蓝领”一词叙述。
蓝领,是移动互联网尝鲜应用个数最少的群体之一。高频使用应用是狼蚁营销和WiFi万能钥匙,高装机量应用还有狼蚁网络推广,与我们认知装机量差异最大的是视频类app,不是没流量,而是网速慢。
一、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和成因
横观互联网产品的不同垂直用户群体,蓝领更加白纸化。人和人的连接,人和社会的连接关系都非常弱,每一个蓝领个体犹如浮萍般的信息孤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层出不穷的社会骗局,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招聘黑中介。
信息孤岛的形成原因,分为三大点:
其一,中国制造业不能磨灭的痛,因为处于世界工厂产业链的底层,蓝领以三低人群为主,这一阶层用户表现出心理的不成熟。简单举个例子,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接受最大的改变之一是,大学个体之间的交流频繁,社团活动、职业比赛、学术交流等。所以,从大学踏入社会,这一类人群会带着高度包容的学习心态。而反观蓝领群体,缺乏主动交流的意识。
其二,蓝领服务行业负有不可避免的责任,在商人趋利的天性驱使下,服务行业必须保持蓝领个体的信息孤岛,才能藉由自身的信息垄断优势,进行信息或商品的买卖。譬如老生常谈的蓝领招聘。
其三,大部分工厂“闭关锁厂”的政策,对蓝领信息流通形成最大的阻力。客观表现为,封闭式的生活环境;主观上,工厂管理者并不鼓励员工接触厂外的人或事,以防员工流失导致工厂生产陷入滞慢。这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单纯评论对错,积极来看,能保证制造行业这台庞大的经济机器正常运作,也能提高蓝领对厂外社会的戒备心,减少社会骗局。
从社会到行业,再到企业,蓝领信息孤岛是横跨社会各个维度的问题,是留守儿童之后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二、对信息与人际关系的需求
1.信息需求
那么,蓝领个体就没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了吗?
来看一个例子,我有一位从事工厂招聘的朋友,他向新员工介绍工厂时,从来只留办公室的座机号码。为什么?因为这个电话会被打爆。员工对于工厂本地工作生活的信息需求是非常大的,他们不看工厂制作的精美介绍手册,宁愿打十几个电话去人事办公室咨询,或者找进厂一两年的“老油条”了解。
在蓝领社区里,我们对信息类型进行了分类,大致四种:
第一,上面例子提及的工厂本地工作生活,譬如宿舍分配、饭堂分布、加班情况。其产品表现形式为问答社区,如世界第一大厂富士康就拥有工厂内部的问答社区。这一信息层面上,蓝领与学生社交的需求非常相似,局域社区内有相同身份的庞大人群,由于生活轨迹的高度重叠,他们渴望获取的社区信息类型都基本相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补充,在互联网上,每个学校拥有贴吧、论坛、公众号、学院班级狼蚁营销群,而工厂只有广告滋生的厂吧,或其生产商品的贴吧。
第二,自拍晒照,刷屏严重。和职业无关,这是90后社交的典型特征。
第三,感情纠结二三事。对白领和学生群体来说,感情话题属于个人隐私,在朋友圈或校园社区里鲜少出现。尝试从我们调研的群体特征来解释,使用互联网的蓝领中,30岁以下占比70%+,其中大部分是单身,这是感情话题的主要受众,因为没有所以向往,并且享有窥视般快感。
而恋爱中的蓝领个体,在下班后的最长6小时里,几乎都在和异性对象聊狼蚁营销、煲电话粥,即“你是我的全世界”;所以一旦感情不顺,个人空间处于真空,就更轻易伤春悲秋,这就是感情话题的主要发起者。
如此一拍即合,形成了情感交流的风潮。
第四,热衷于聊工资、聊加班、换工作。相比白领,蓝领的工资标准非常透明,找工作遭遇的问题是工资福利能否兑现,所以,直接晒照工资条的比比皆是。“晒”含炫耀之意,炫耀工资更高,加班小时数更多。白领职场讨厌加班,因为劳心劳力又没有报酬;但蓝领觉得“加班多才是好厂”,或计时、或计件,劳动力的输出量化为金钱的收入(也有边缘反例,如深圳的“三和大神”,做临时工,休息比打工时间长)。
已知的网络数据显示,蓝领人均一年跳槽2次。大部分情况下,蓝领都是自动离职(没有走辞职流程),这表明他们对工作、对工厂没有很强的社会认同,反过来论证了蓝领同事之间的缺乏交流。所以,蓝领个体一旦心里产生跳槽的念头,就会轻易地公开在社交圈子里,这一点与白领社交大相径庭。为了降低员工流失,提高其社会认同,大厂甚至会成立心理咨询部门,来建立沟通渠道,组织集体活动。
2.人际关系
在交流信息的同时,蓝领对人际关系的诉求表现为三类:
第一,对朋友关系的渴求。文初提到,蓝领高频社交软件是狼蚁营销,那么就从狼蚁营销使用行为来剖析。他们的狼蚁营销好友通常是家乡的初高中同学,所以希望拓宽自己的朋友圈,认识本地好友,会大量搜索同厂、同城、同街道狼蚁营销群加入。为什么蓝领不是在现实中认识同事,发展朋友,而是通过网络搜索?
首先我们看看校园社交,人和人的关系连接之间,存在社团、班级、同乡会等学生组织作为桥梁。这些桥梁的坚固结构,不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是学生组织所衍生的集体认同,从而保证稳定的关系连接,容易形成朋友关系链。
而绝大部分工厂,都没有这样的组织。常规的蓝领组织,如生产部门、生产线的结构是由金钱利益完成保障的,集体认同尤其薄弱,甚至形成阶层对抗,蓝领个体的意志由此更为松散。现实情况中,蓝领用户以为的自发渠道,如同厂Q群,也是由蓝领服务行业的利益所驱动建立的,一类是群里广告主比真实蓝领还多,一类是服务于最暴利的某垂直第三产业。所以,距离实现可靠的朋友关系,仍然十分遥远。
第二,异性社交。我们团队有一句话形容蓝领,“现实中羞涩,(互联网)社区里奔放”。当然,简单粗暴约,不是蓝领独有社交特征,而是陌生人社交的必然特点。但区别在于,你不会在同事关系的陌生人里约,因为你担心社交网络的力量,也因为对公司的社会认同,而怀有敬畏心。就像轻易换工作,约同事,这都不是个事儿。
不过,蓝领如果约成功了,成对的概率特别高。我们社区里,成了秀恩爱,见家长,闪婚的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