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分答,知乎无奈地选择了“抄袭”
知乎,最终,还是“抄袭”了。
不到 24 小时前,知乎对今年愚人节发布的新产品“值乎”进行了一次更新:“参考”了最近大热的另一款知识分享“分答”,将文字变成了语音。
虽然“抄袭”已经成为事实,但这背后的深意更值得我们探究。
抄?参考?
图片来自 Lukecma
在今年 4 月刚上线的时候,值乎的形态就像线上“刮刮乐”:写下一段文字,可以是你的见解、爆料、分享,然后关键内容被技术“打码”,然后其他用户需要给出一笔钱(1、2、5、10 元不等)就可以看到“打码”背后的信息真相。
而发布刚两周多的“分答”相对还复杂一点,详细分析可以参见爱范儿上周的文章《3 张图,告诉你刷爆朋友圈的“分答”是怎么回事儿》,但毫无疑问,“分答”无论是在架构、形式和内容上面都与“值乎”有非常大的不同。
图片来自 知乎专栏
昨天下午,知乎用户“式微”(暂不清楚是否为知乎员工)在知乎专栏中提到了这次值乎 3.0 的诞生,标题为《记值乎 3.0 的诞生》。大意可以概括为:
问答起源于知乎,分答用语音的模式和小‘手段’成为了现象级产品,我们只能很无奈的选择参考,我们这个不是抄!
接下来,我们自然需要对两款产品的形态进行一个对比:
原先的“刮刮卡”全部都换成了一分钟语音,虽然界面有所不同,但是相似度依旧很高。两者最大的不同来自“内容”——两个平台进驻的答复者不同,前者包括各种网红大 V 记者主持人演员,后者的主体内容依旧是知乎上面的用户。
那么究竟这次“值乎”更新算不算“抄”呢?这里我们不妨参考爱范儿上周文章中的三张图。
答案其实很明显,因为“值乎”3.0 中其中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偷听者”(或者叫“学习者”)的加入,他们“偷听”之后带来的新收入以及收入的分配方式与“分答”如出一辙。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然两款产品中“回答者”的属性和类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玩法和模式基本没有差异。
图片来自 微博(PS:点赞是亮点)
不过 IT 产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氛围本就浓厚,有好东西不学那才是傻子。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借鉴”、“学习”之后是否真的对产品本身有提升。与之前的“值乎”1.0 对比,好处还是很明显的:
1 分钟语音的内容明显比 1 句打码的话能够承载更多的内容; “偷听者”的引入增加了整个知识体系的价值,同时促进知识的进一步流转。 “知识商业化”的“板块对撞”
在“值乎”更新之后,“分答”的反应速度也非常快,首先体现在百度的搜索之上,只要搜索值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分答的推广。
图片来自 百度
这也是“值乎”和“分答”背后知乎和果壳全面开战的最好写照,两者旗下都有自己的知识社区,同时也想各个方向进行拓展,但是真正开始将知识商业化,还是要从去年开始算起。
迈出第一步的不是知乎,而是果壳,真人经验分享产品“在行”的推出揭示了“知识商品化”大战的序幕。哪怕是知乎中最出名的大 V——丁香园 CEO 冯大辉,也慕名尝试了“在行”这个产品,并且单次开出了 1.6 万元的高价。目的是挡住那些有可能浪费他时间的无聊人。
结果三次约见都像粉丝见面会一样,以至于他 4 月底在朋友圈中表示:
图片来自 keso
正如知名 IT 评论人 Keso 在《分享经济的边界》一文中表达的那样:
在行这样的行家平台,实际上是行家在平台上出卖自己的业余时间。至于在行是否会变成另外一个共享经济下的工作平台?这个问题应该问姬十三。
图片来自 知乎 Live
很快战火燃烧到了在线分享,知乎优先推出了“先付费,然后一小时在线语音 + 文字 + 图片分享”的“知乎 Live”,随后果壳也推出了 MOOC 学院旗下产品“职业沙龙”,同样是“语音+文字+图片的线上一对多分享形式”。
图片来自 Minoritism
这一回合中的胜者无疑是“知乎 Live”,以李开复为主的一批分享者在声势上远远盖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职业沙龙”。根据知乎提供的数据,至今所有场次“知乎 Live”的总收入已经接近 26 万人民币,参与人次达到 9000 多人。
其中李开复分享的“解答关于创业的困惑”单场创收最多,单人 499 的票价仍座无虚席,收入接近 10 万。
图片来自 Twoeggz
之后知乎再接再厉,将年初内部 Hackthon 活动上诞生的实验性产品“值乎”在愚人节搬到了线上,尝试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打造出一个新形态,良好的补充。但知乎在上线 2 天后就停止了运营,并且在 5 月 14 号的盐 club 活动现场进行了“值乎”2.0 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