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灵:转型投资这一年,我在想的三件事
猎云网注:从央视辞职,化身基金合伙人,转型后的张泉灵有哪些投资感悟?本文中她描述了自己1年来想的三件事情:怎么把知识变成钱,把流量变成钱,把数据变成钱。本文转自盛盛GO(狼蚁网络推广:fstalk)。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这一年的生活。
我焦虑,情绪起伏的剧烈程度,让我觉得自己提前进入了更年期。但是,我告别了吃了很多年的安眠药,不失眠了。
我从未这么努力学习过,包括高考之前。当我重新去看线性代数的时候,真心觉得对不起这一辈子的数学老师。可是,活了四十几岁,我之前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证明我聪明:我清楚地知道,当别人翻开大多话题,我都可以接上下茬,脸上浮现出得意表情。肤浅,却从未得到掩饰。
自得了这么多年,现在学习和思考的结果,都只证明了我上个星期的想法是多么愚蠢。而且,毫无疑问,此时依然是愚蠢的。
我努力去理解商业和技术进步的本质,那些光鲜时髦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我企图不落下任何大流量现象,我对自己说现象即规律:无论是层层弹幕的B站老司机,还是快手上的电钻吃玉米,我不在乎自己喜不喜欢。
我结交了一群人工智能、医学、金融的博士,在他们讨论高维离散的lr+dnn,怎么应对过拟合,一个新的算法模型,对长期收益的夏普比率有什么样的提升的时候,我频频点头。但是,迄今为止,我投资回报最好的一个项目,却是我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投出的。
真的,就是在去年我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唯一前面有一条路,傅盛说,互联网下半场了,不要简单投个app,看看这个创业项目到底提供什么价值,你自己会不会用,它有没有把一件事情的效率提高了。
一年,回过头去看,我思考的无数问题,无非三个:
1、怎么把流量变成钱;
2、怎么把知识变成钱;
3、怎么把数据变成钱。
投资人没法装,我必须不断思考,并且搞清楚相应的变现逻辑。我想和大家分享下,我此时的理解。下周,它可能就是愚蠢的。欢迎拍砖,以缩短愚蠢反应周期。
怎么把流量变成钱,是互联网的传统话题,甚至是所有传统媒体的传统维生方式。
流量价值=人数*频次*时长*有效性
人数和频次在有人口红利的时代是争夺的焦点,所以,有了那么多的免费应用,好像互联网公司都是活雷锋。所以,有了手机首页上不停的推送。它们长情地告白,点我吧,点我吧。而现在,所有争到了用户的应用,都在企图延长你的使用时长。
一个天气软件为什么要给你推送新闻?一张报纸是怎么从4版增加到64版的?非常简单,要你停留的时间足够长,才能有机会让你看见广告,只有足够多的广告,你的免费使用才能变成钱。
有效、有目的、有意识的使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流量的价值。有些应用,总会诱导你不小心点开,他虽然能获得点击,但是价值不大。有些应用,提供精准的服务和内容,看母婴内容的都有娃,这就是精准人群。为什么搜索天然值钱,因为你主动告诉他,你此刻要什么。所以,你搜个医院,百度就挣了100,有时还不止这个数。
很多很多年以前,深圳有个夜总会叫扑通100,就是在那儿,消费高,扑通一下,100就没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was记者)。搜索就是扑通扑通扑通…在手机上,大家使用搜索的频率并不高,应用就提供智能推荐,比如已经100亿美元估值的今日头条就是这么做的:我猜你爱看什么,替你搜好,推荐给你。你说,你不喜欢?没关系,我总会越来越了解你。
从投资人的角度,事情到这儿才刚刚开始。怎么变成钱?这才是重点。
流量变广告是最简单的方法。最牛狼蚁网络推广公众号的单篇广告已经叫到65万。我的个天啊!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我不敢投任何以广告为主要营收的自媒体。因为,篇幅有限,广告个数就有限,单价不可能无限上升,收入总额就在那里,能持续多久不好说。
作为投资人,我太怕,你熬不到上市,我的钱,就打了水漂。这对个人或者小团队来说,是个不错的生意,利润完爆大多数主板上市公司。但我胆子小,我不敢投。
流量变交易,看起来效率就高多了。重点来了,交易什么?怎么选品?怎么质量控制?怎么控制供应链?怎么让你的商品在互联网上不可比价——否则我为什么不去某宝买呢?我获得流量的成本和交易利润相配吗?要知道,这后端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顺手提个问题,罗辑思维为什么卖书呢?是因为像知识分子,格调相配?据我所知,罗胖在商业上就是个商人,而且要用更像商人的方式摆脱过去不是商人的背景。为什么他的书从来不打折,卖得还很多呢?是他粉丝的精神鸦片?我觉得所有内容转电商的都应该想想这问题。
反过来,内容转电商卖手工艺品的,你需要做一个数学题。你的流量成本,和你提供商品的数量*毛利率是个什么关系。我投资的内容转母婴电商的“年糕妈妈”最多一天可以出售几万件商品。于是,我投资的另一个姑娘觉得,她也可以尝试电商。她卖一个小众设计师的六条小黑裙…她愉快地告诉我,每条800多的价格,被她砍到了500多,给她的粉丝提供福利…嗯,如果是社区维护,不错。如果是生意模式,作为投资人的我,哭死在角落…还好,她只是想想。
怎么把知识变成钱,是今年以来的一个新趋势,无论是罗辑思维的得到,还是喜马拉雅的收费内容,或者如火如荼的线上教育,软件要卖钱的时代,免费降维攻击所向披靡。免费成习惯的时候,有价值的选择,其实是值钱的,因为用户的时间是值钱的。当小额在线支付,成为基础设施和用户习惯的时候,知识变成钱,就成为了可能。
去年,我说服从事儿童情商教育的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专心做线上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线下,你最多教几百个孩子,线上,你可以改变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家庭的幸福指数。一年,她做到了。我投资的编程猫,教孩子学编程。一开始是免费的。后来,家长不断要求收费,怕公司倒了,他们的孩子以后没地方继续学。
这是我本人非常看好的领域,也是紫牛的在内容领域的投资重点。这样的公司未必起得很快,但是这样的内容本身就有价值,就有壁垒。我愿意等,等他们和用户的需求一起成长。
把数据变成钱,是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命题。
阿尔法狗打败了围棋冠军,人工智能公司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长。我就奇了怪了,明明是个人才壁垒很高的行业,怎么也能速成呢?在学习了一堆人工智能的新概念之后,我以文科生的方法总结如下。
只有算法的公司不值钱,能触及数据的才值钱,能自动产生数据的公司更值钱。自动产生数据包括:
1可以利用技术和算法完成数据获取积累。比如阿尔法狗的围棋学习。这样的半监督学习,可以大大减少原来的数据积累时间;比如第四范式的迁移学习,本质上,如果真的突破的话,解决了只有大数据才能学习的限制;比如那些用爬虫获取数据,并且可以把非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的,并有效清洗和挖掘的公司;比如那些通过硬件本身获取数据的公司。
2 产品本身就产生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的公司。他们看喜欢看的东西、他们购物、他们社交这些都是数据。而数据本身,也会改善他们的行为体验,所以正向循环就产生了。
3 有些公司可以通过一些服务接触到别人的数据,并挖掘出价值。比如那些本来就做企业服务的公司。
4 还有一类公司非常非常值钱,就是可以把长期数据和短期数据打通的公司。居民信息、金融信息、都是长期有效数据,如果和短期行为数据打通,价值极高。这就是互联网金融数据。还有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的传统金融公司,尤其是保险公司开始使用的时候,和健康长期数据以及短期行为数据打通,是最最值钱的。他几乎可以挖掘一个人最大的经济价值。活得更长更健康更有意思,我们的钱不是都将花在这儿吗?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想。也许还是错的。错习惯了,我也没什么不好意思了。
紫牛不久前在乌镇荣获新京报颁发的2016年新锐投资机构,也算业界给紫牛一个小小的肯定。紫牛基金是一支刚刚走上创业道路的天使基金,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紫牛投出了26个项目,平均每2周便会有一个新的项目加入紫牛的大家庭。但,速度快,并不值得夸耀,紫牛更重视项目的成长性。
一年来的账面回报也在运气的支撑下超出预期。我不敢说具体的数,是运气有点好,我怕以后保持不住。一个从刷脸开始的工作,终究要靠刷业绩走下去,而一个基金的价值,不在起跑线,不在中场,在最后给合伙人带来多少回报。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找到了给世界带来价值的公司,并和他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