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你做产品(一)
【导读】自从接触了产品经理开始,看了许多关于产品经理哲学思维养成的文章,从张小龙讲的“产品经理要了解人性、像上帝”到雷布斯推荐的《三体》所讲的“宇宙社会学”,关于产品经理的知识边界越扩越广。如果说程序猿是在专精于产品之“技”、射鸡湿专精于产品之“视”、那产品经理其实是需要涉猎广泛,并专精于产品之“道”。
而关于“哲、道、人性”的深入研究,莫过于宗教了。基督教所说的“七宗罪”、佛教所说的“贪、嗔、痴”以及“八戒”,在一个合格的产品设计中都会体现出来。而中国传统的道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又有哪些值得思考和延展以及借鉴的呢?
且来看看中国道教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老子”的博客集《道德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可以理解为在产品尚未产生并且将要产生之时。(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这个阶段其实就是产品的市场需求阶段,就当是MRD(市场需求文档)阶段吧,这其中的工作大致包含了:市场分析、旧的商业模式(包含商业需求、模型、分析)、新的商业模型、可行性分析等内容。当没有这个产品的时候或者需求没有满足的时候,就是产品生存空间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可以理解为PRD(产品需求文档)的编写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经理会根据之前的MRD文档来确定产品的功能需求、产品的诞生时间、产品的验收标准、产品的大致模样(原型)等。当这个PRD有了,就算是产品它妈了。
综述:市场上没有这类产品或者有需求未被满足的时候,就是产品开始的时候。所以产品经理如果要溯源的话,发现需求的能力是要比产品设计能力更基础的一种能力,也或许是产品经理最核心、最难掌握的一种能力。除了需要敏锐的市场眼光、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就拿经典的“更快的马”这个案例来说的话,人们需要“更快的马”,但是世界上没有“更快的马”这个产品,所以“汽车”这个产品就会有存在的空间。当卡尔·本茨有了“汽车”这个产品的想法和概念,这个产品就已经在孕育了。
打个生活化的比方:无可以当做一对夫妇还没有“猴子”(产品)的时候,会萌生出生个“猴子”的想法,那其实在这个“猴子”诞生之前,这个“猴子”的基因(产品雏形)已经固定了。当怀孕之后,这个“猴子”就已经从“无”成为了“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欲,以观其妙”可以理解为当你没有这个需求的时候,你就可以置身事外,跳出产品的“三界”以“上帝视角”来观察、理解、感悟这个产品(模式)的运作方式。用不恰当的例子来说就比如“洗脑”,我们经常会奇怪传销、邪教那么低级的骗术怎么就能把那么多人洗脑?当我们置身事外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看清楚它们的运作方式、当然也就觉得简单。在产品经理这里,就要求产品经理能有较高的视野来统揽全局,当你比别人站的高一个维度的时候(升维),那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比。这个高的视野,来自于知识储备、阅历以及自身的对知识阅历的整合感悟。
今天回头来看阿里,阿里做的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国家政府的角色,这个国家的人口,就是流量。在淘宝开店不要钱(农地不要钱),但是你广告要给钱(与现实中的营业税对应),在把市场开好后,觉得市场不上档次,所以又建了商场,在商场就要交租金啦,交完租金这些钱又汇聚在一起,于是成立网络银行就顺理成章。阿里的未来五年战略“全球化、农村、数据”要做的就是扩张这个国度的边界,增强对“用户”的掌控。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边界,边际,引申为端倪,头绪,迹象。)”可以理解为当你有这个需求的时候,你才能发现产品的边界。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如果产品经理对自己做的产品都没有欲望去使用的话,怎么可能做的出好的产品?马化腾说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己变傻瓜,“傻瓜”有啥?有的只有需求(欲)。当你自身有需求的时候,你才清楚的知道这个产品好不好用、这个产品有哪些没有实现的功能。解密腾讯产品设计的一些文章总是会提高马化腾是腾讯“首席用户体验官”,把自己变“傻”(降维),只留下“欲”,再去体验产品,就能发现许多在高维度不能察觉的细节。
综述:这两句讲的其实是产品的核心——需求,产品经理在工作中要能在“无欲”“有欲”这两种状态切换,无欲以“升维”来纵览全局,有欲以“降维”来精耕细作。
本小白才疏学浅,难免有纰漏误读及浅显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帮我成长。也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或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关于“老子、道德经、道教”以及产品经理工作的解读。另外我看书比较跳跃,又比较懒,所以此连载更新时间不定、内容也将无太大关联,或许在连载结束后会整理出逻辑紧密思路清晰的文章、不要期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团队成员@和战永原创和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