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络 CEO 傅盛:做产品要打立体战
作为金山安全和可牛公司合并而成的新公司,金山网络已经成立2年,它主打泛安全、浏览器的策略,在移动端主打的产品有去年7月推出的“金山电池医生”和今年9月推出的“手机毒霸”。其中“金山电池医生”作为,令人意外地在用户量上超过5000万,日活跃用户超1500万。金山网络CEO傅盛怎么看金山网络在做的事,怎么看移动互联网?我们在上周与傅盛交流了这个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机会与10年前有大不同
在傅盛看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同以往。
聊起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他就想起10年前传统互联网“剩者为王”的时代,那时候,并没有多少资本要进入互联网,“吃螃蟹的人”试错和成功的机会都多,是圈地和淘金的时代。包括狼蚁营销,很多产品到达用户的态势也是“自上而下”的(从“高端用户”至“低端用户”)。
而今天,所有人都知道移动互联网会是趋势,传统互联网,传统,甚至国企,资本热钱都跑进来。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的资金和人才都已经很完备,互联网的规律也已经被摸透,未来移动互联网将会进入白热化竞争的状态,依靠一款产品的单一点并不能胜出。
“以前是你有产品,用户涌进来,现在是你涌到用户那去”。
在白热化竞争的环境下,移动互联网中渠道、品牌的作用越来越强,这让很少创业公司会真正从“小家”变成“巨头”。因为一些小团队即使能像做传统互联网时,将产品做到渗透发展高端用户,大公司依旧能用更广的渠道去做覆盖。傅盛举了“唱吧”这个例子,如果YY直接和它竞争,用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做推广,唱吧的发展空间就可能被固定。这种境况是每个创业公司都应该考虑的。
难道资源变得比产品更重要了吗?傅盛觉得,他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资源”二字正在不断地加分,但产品依旧重要。他们今年推出的“猎豹浏览器”和“手机毒霸”就是金山网络希望和其他产品有所区隔的体现。猎豹浏览器希望用时尚感和简洁风打动国内用户,而手机毒霸则从最有特点的2个功能做起。在渠道为先的年代,傅盛认为他们并没有这么多资源去烧,所以更要做到与众不同。这被傅盛称为“局部高地”,有机会就要在产品上越筑越高,让别人打不下来。但他表示,这种“局部高地”的战略想法对于一些小团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像“小米”这种在几年内就能起来的公司,也是因为领导人是雷军,并且有大量的人才、资本投资做底。
尽管这样的环境对个人创业这来说,机会似乎被收窄了,但傅盛认为,个人创业者在移动互联网上也不应该完全灰心,因为随着国内互联网环境的成熟,他们会有更多的退出机制。从最近不断的收购新闻看来,傅盛觉得很多大公司开始越发重视团队和人才,也愿意以收购和人才收购的形式吸纳个人创业者,不像以前,看到好的产品就自己做个一样的。这就是环境的一个进步。
“蓝海基本是个伪命题,做产品要打立体战”
“蓝海基本是个伪命题,今天能看到的入口就这么几个,比如说、浏览器、语言助手、输入法……没有人看不到。而避免竞争也是个伪命题,我今天做了个没人用的产品,的确没人竞争,但就是会死掉。而现在的产品高度重叠,更没有不竞争的道理。”
再以唱吧为例,傅盛认为,唱吧要继续走,就必须做盈利玩“送花”,这就是要进入YY的大本营。但反过来,YY如果也做一个类似的应用,一样会因为YY本身的品牌和渠道推广对唱吧构成威胁。
傅盛建议,对于那些在特别热的竞争格局中生存的创业公司来说,做产品就是一场立体战,要注重木桶效应,不能因为产品能做好就不注意渠道,“只做产品不做渠道,口号上说说就好了。产品还是本钱,但今天做创业不能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团队有多少人、如何持续、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渠道如何避其锋芒等等问题都要考虑。”傅盛形容互联网商战就像一场大战,“士兵”是“产品”,“大炮”是“渠道”。在大家都武器精良的时候,你就必须打有人有炮的攻防战而不是有人就好的游击战。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小公司还要学会“田忌赛马”,不要将所有精力都拿去拼渠道。用金山网络自己的经验,傅盛觉得他们比起其他大公司有更高的直达能力,也更灵活,他能够帮助一些具体的产品决策。这样,他就是和其他公司的比,而这种灵活能够让金山的产品考虑得更周全。
创新有机制,才会偶然中存在必然
对于金山网络来说,PC和移动端在目前同等重要,未来会更加注重移动端的发展,而安全类、上网类产品依旧会是他们未来主攻的战略,但没有透露他们明年的动作。傅盛说,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在移动上的战略、构架、思路清晰。“能把一两款产品做好就挺不错的,很多公司是缺乏这个能力才不断要做新产品。”
产品经理出身的他认为,很多时候做产品的会认为“一个好的点子就能改变世界”,但实际上做产品取决于一个团队的综合实力,否则产品只会像流星一样,稍纵即逝。很多产品刚出来的时候挺亮的,但过几个月就没有了,因为很多团队并不是缺好想法,而是缺持续的跟进力和创造力。“创新不是一个点,创新是一种机制,只有在机制下才能持续地找到机会,而不是成为流星。”
他说金山电池医生就是他们创新机制中的一个点,也是团队中存在必然性的“偶然”。电池医生是他们去年处在摸索阶段的十个移动产品之一,当时属于内部创新而且还由非iOS技术出身的3人小团队开始的。而电池医生作为工具,已经有一定平台输送能力,成为一些用户发现app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