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疗广告是大头?
为什么医疗广告是大头?
如果从经营模式来看,民营医院是一个相对极端的“广告驱动型”代表:
病人与医生掌握的医疗知识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这种信息的极度不对称造成了患者很容易根据广告来决定到哪里就诊。他们所支付的高昂诊断费用,不仅被用于维持医院日常经营,也被用于新一轮的广告投放;
行业竞争激烈,但投放渠道却基本被局限在百度、搜狗、360 等搜索引擎,双方看似是“互为鱼水”的双赢模式,实际上渠道方确实拥有不断抬高收费的议价能力。
除了医疗之外,类似的广告驱动型行业其实还有很多
我们先前曾经提到,除了医疗之外,服务业、教育、旅游、金融等实际也是需要在搜索引擎上花钱肉搏的行业,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留给用户的品牌形象和好感度,而是实实在在的订单。
这一点对于 Google 来说也是类似的,从近年百度及 Google 高价关键词领域的高度重合就可以看出,销售驱动型企业对于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
为什么医疗广告是大头?
再举一个例子:2014 年 4 月,美国大的在线旅游公司 Priceline 的 CEO Darren Huston 曾对彭博社表示,他每年会把 90% 的在线广告经费交给 Google(大概是 16.2 亿美元),“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我们也曾投入大量广告费用,但是,我们没有在那里得到任何收获。”
在移动广告、乃至品牌广告兴起之前,关键词曾经代表了早期的价值所在:这些行为能够提高搜索者的使用体验,也能促使中小企业提高网页的价值和关联度,以获得更优质的潜在客户。
数以亿计的网民,搜索看似随机,其实总有规律。如果能够发现消费者搜索的用词习惯,尤其是提炼出消费者的搜索关键词植入企业网站,企业就可以让自家网站提供的内容排在搜索结果中较为靠前的位置,以增加被消费者点击的可能性。因此,谁能出现在消费者习惯点击的位置,就成了搜索引擎服务商的一门生意。
我们再回到一个普通的、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身上——
他在电脑前,心急如焚;
按照自己对症状和疾病的粗浅理解,他想了几个关键词,输入到百度的搜索框中;
页的几个结果看上去非常不错,还带着可以直接咨询的入口;
点击、咨询、线下问诊、掏钱。
一笔几百块钱的支出从医院的百度账户中流出,并计到了百度的收入中,而操作此事的代理公司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提成。
事后,当他真的了解了关于病情的一些简单信息之后,也许会在民营医院的这次治疗过程对此将信将疑,终还是觉得去一个信得过的三甲医院比较好。
于是他要经历的,是排队取号、排队等看病、两分钟问诊、排队化验、买药和交钱。
流失了用户的民营医院,会指摘代理商设置的关键词没有导向终的购买行为,可能会替换掉代理商,也可能会让代理商出更多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