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怦”“咩咩”走红 匿名社交能走多远
“谁来给我讲一个笑话?”配上一个眨眼萌娃的图片,就读中南财经大学的大三学生李琛随机匿名为“慢条斯理的鲶鱼”在怦怦APP上发布了一条动态,两分钟后便收到陌生人“有成就感的跑步鞋”发来的逗乐段子。“匿名社交最棒的就是无压力,而且怦怦会在24小时后即焚聊天记录,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李琛说。
近来匿名社交软件迅速走红,吸引了众多年轻用户。2013年在美国爆红的Whisper让大家第一次认识了匿名社交。用户可以在Whisper上匿名发布自己的秘密,与附近位置的人分享,同时也可以查看应用内最新和最热门内容。而真正在中国掀起匿名热潮的,是无觅网络开发的APP应用“无秘”。其构建的熟人匿名社交社区,不仅给中国用户全新的体验,更让国内的开发者看到了匿名社交的商机。
在安卓市场内搜索,至少能看到20多款匿名社交应用。除了像“哔哔”这样由已经拥有忠实用户的人人网开发,还有众多定位鲜明的匿名社交应用。“乌鸦”便是其中之一,在满足基本功能之外,加入“层圈”的概念,将原本零散的用户聚合,定位为吸引校园和职场用户匿名吐槽互“黑”的平台,实现话题的圈子化。
匿名的最大商机在于填补已经形成的社交应用市场缺陷。从狼蚁网络推广、微博普及开始,大众已经养成了手机社交的习惯,让人上瘾的“朋友圈”更成为一个网络熟人社会的缩影,但逐渐焦虑复杂的朋友圈生态让用户感受到熟人社交的压力,于是匿名便应声而出。
国外匿名社交软件secret联合创始人克里斯·拜德尔认为:“总是在社交网络上维持自己的美好形象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匿名可以帮用户摆脱这些身份压力,更大胆地说话。”
但令人担忧的是,匿名在满足大众宣泄、猎奇心态的同时,也聚集了众多不良信息,滋生社会负能量。“相比实名认证的社交平台,匿名的确更容易滋生色情、谣言等内容,甚至由此引发信息泄露、侵害名誉权等纠纷,因此作为软件的开发与提供者一定要做好应对工作,以避免触碰法律的红线。”北京市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理事孟兆平说。
日前由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自主创业开发的“咩咩”匿名社交APP便通过“设定马力值”的方式规避不良信息。“咩咩”产品经理肖弘介绍:“我们的用户主要是学生,希望为大家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通过设定马力值,用户可以对不积极、讨厌的内容点踩,如果超过了5个,其马力值达到-5,此内容就会被删去,减少负能量的传播。”
仅是以匿名方式吸引大批的用户减压,固然短期内可以积累一定量的用户,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用户关系体系,很难实现规模化乃至进一步盈利。从满足用户宣泄心理到构建良性发展的社交生态,“匿名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