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智能硬件路上的“坑”,不止三个!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互联网+”介入到体育运动中,智能硬件渐渐成为运动人群体育运动时的标配,据外界公开资料显示,已有85.3%的运动者配备了智能设备,其中手环、 手表类最为常见,尤其是智能手环,拥有者超过一半,达到 53.5%。
运动健康类的智能硬件普及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以满足用户对运动数据的需求为媒介,通过和某一运动“绑缚”切入到运动市场当中。这也是从智能硬件角度创业企业讲故事的基本范式。当然,有的硬件企业还会与APP相结合,以应对由运动衍生出的更加多样的需求,比如社交、运动数据的分享、结构、运动指导等。现阶段该类智能硬件除了手环、手表以外,智能跑鞋、智能自行车等也是较为常见的智能硬件的表现形式。
一、未来的趋势:软硬结合、牵手大数据
从智能硬件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已呈现的发展趋势有二,比如刚才提到的和APP相结合便是其中的一种,通过和APP(软件)相结合,互联互通,并以此来打造平台生态。“基本概念”BICI对骑行APP“行者”的收购、咕咚的软硬件相结便是这一趋势下的二例,两者的结合除了能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对应运动需求的供给外,还能增加彼此的功能性优势。另外,这也是其面对“硬件品牌会很长久,竞争不能完全杀死对手”这一“僵局”的回应, 通过和软件“绑缚”,利用软件趋向大一统的发展形势,增加企业“硬件+软件”的整体势能。
通过积累用户的原始数据,平台得以形成“数据池”。这为其与大数据分析结合提供前提,通过将平台数据分析、解构,使之成为平台的数据资源,该平台即可为产品后续的更新提供贴切需求的指导,又可为其盈利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二、难以避免的“绊脚石”岂止三块
抛去巨头如小米、360等已进入到智能硬件领域,以低价甚至免费的策略对智能硬件领域原有生态造成一定的冲击。由于智能硬件领域及以其为切入点的企业仍处于初生期,从上游供应链、下游的渠道商并没有形成密切配合的产业链,且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因此受到掣肘,因而其在向未来过渡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绊脚石”。它们分别是:
第一、智能硬件的品质和体验是产品受青睐的关键,而一部分智能硬件并未精准把握用户痛点和真正需求,或是利用现有技术进行简单叠加从而做出符合臆想需求的产品,或是偏大求全,囊括了太多功能,反而使其核心优势不能有效凸显。
第二、在智能硬件生产的行业,开模成本,供应链各个环节管控,品质控制、成本控制,每部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验、精力和资本。如果无法控制成本,产品的定价以及市场表现最终也会受到影响,而渠道和定价是互联网公司做硬件的关键。
第三、直达用户渠道由线下店、电商渠道、自有渠道等三部分构成。智能硬件公司推广硬件侧重于电商,如京东、天猫等,或在自建的官网、网店、App里内售。线下销售和体验店并不在其考虑的范围内,并被视为是一种砸钱行为。PC端商城需要解决流量问题,现阶段多数商城只有展示功能,App里内售需要解决转化率的问题。
“绊脚石”抑或“垫脚石”,取决于企业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对策。在每一块“绊脚石”的背后,无论是用户需求定位的不精准、供应链上与成本的博弈,还是渠道单一且相对依赖线上,它的解决意味着企业短板的补全,并为其后续的健康发展埋下种子。
随着移动互联和体育行业逐渐结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作为技术驱动产物的体育智能硬件和互联网相结合,并将未来与之绑定是智能硬件领域里的企业应该思考的,而物联网、云端、大数据或是二者结合的可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