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5年前就推出的“和包” 为什么没声了?

网站建设 2021-07-09 17:05www.dzhlxh.cn网站建设

有这样一种支付方式,它可以将你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卡片应用装载在你的手机上,让你随时随地刷手机消费,实现手机变钱包的功能。

听起来很耳熟?没错,这就是最近备受各大手机厂商热捧的手机NFC支付。随着银联近期先后跟三星、苹果、华为达成合作,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相继亮相。

在狼蚁网络推广支付、支付宝支付所代表的“移动支付2.0”还在浪尖之上时,由各大手机厂商引领的“移动支付3.0”新浪潮似乎已经涌起。全新的支付体验让年轻人兴奋不已,厂商们也看到了蓬勃的商机。

很多人却不知道,5年前中移动就曾推出过类似的产品:和包。

早在2010年,中移动试水“手机支付”业务,这便是“和包”的前身。据中移动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和包”作为中移动自主开发的唯一支付品牌,是移动集团面向用户提供的一项综合性移动支付服务,拥有远程、近场全面的支付能力。

当时,NFC(近场通信)支付在中国已经发展多年,一线城市的公交卡很早就开始使用该技术,掌握SIM卡和通信技术的移动运营商从中看到了商机。

一方面通过和包客户端,让用户对电子卡片应用进行绑定管理,让用户离不开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从而掌握更多用户资源和价值;另一方面,利用和包NFC业务与商家达成合作,能拓展业务线并扎入支付领域,抢夺更广阔的商业布局。乍看之下,这样的商机岂容错过。

在回顾NFC支付的发展历程时,英飞凌智能卡与安全事业部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经理孙任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时以中移动为首的运营商在发展NFC支付上非常积极,在功能标准化之前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跟金融机构合作把支付从传统领域拓展到非金融机构领域,如校园应用、企业社区应用、交通卡等等。

在市场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注重服务于社会民生,将公交卡等功能嵌入手机以满足用户基数庞大的日常刚性需求,并以此打开市场局面,是当时移动打的如意算盘。

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让手机变成公交卡”并不容易。

为了打通公交体系与手机业务的闭环,除了需要与各个公交公司逐个洽谈合作,还需要定制开发系统并进行耗时耗力的测试和运维,此外对用户的教育和普及亦是业务推广的难题之一。

不过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和包”上支持的公交应用已超过50个,覆盖了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及部分三线城市。

据中移动向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和包注册用户超过1.5亿,年交易规模超过六千亿元;在近场支付方面,和包NFC平台已上线200个支付应用,是目前业界最大的NFC应用平台。

然而数字虽然漂亮,和包在手机支付市场却始终未能形成与其投入相匹配的品牌效应,如今其薄弱的存在感更被如Apple Pay这样的后起之秀迎头赶上,不禁让人感慨“人算不如天算”。

原因是多方面的。

移动支付涉及包括商户、收单环境、手机厂商、运营商、银行、技术提供方等在内的复杂产业链,作为行业的开拓者,如果未能协调好各方关系,在推动移动支付应用与发展时必然困难重重。

几年前“和包”首先遭遇的困难是与银联的技术标准之争。

当时移动支付分为三大运营商为首的运营商系统,以及以银联为首的金融体系两大阵营,它们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基于各自不同的优势都想推动自己所掌握的支付技术,而这些技术由于牵动到背后的利益布局导致双方难以妥协,而陷入长久的博弈。

具体而言,现场支付是这场技术之争的焦点。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衍生的三种现场支付技术之中,银联支持的是工作在13.56MHz频率下的技术,包括NFC和SIM-Pass两种,而中移动所力推的是采用了2.4GHz的通信频率的RF-SIM技术。

中移动的方案是将RFID模块、天线和应用信息都集成在SIM卡中,用户只需换卡即可使用,从手机成本、业务控制角度来说是其作为运营商的最佳选择。

但这一技术的最大问题是,RF-SIM的工作频段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如果大量铺开需要移动自己来更换升级POS终端,成本巨大,银联方面也不愿配合。

要推动移动支付,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甚至融合是必经的发展阶段,单靠银联或者某一运营商都无法把愿景变成现实的产业。然而这两大阵营从一开始便产生了龃龉。

“两大阵营在博弈中错失了发展的时机。”第三方支付提供商Ping++CEO金亦冶向界面新闻记者谈道,“最后发改委把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交给了银联以避免跨领域垄断,虽然双方达成了妥协,但由于政策原因运营商在体系中已经落后,未来是否能杀回来还很难讲。”

关注移动支付多年的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对此亦深有体会:“两大派系对NFC支付标准话语权的博弈耗费了过多精力,导致移动运营商的支付产品一直没做起来,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因此给了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扫码支付、在线支付应用后来居上的机会。”

如果说技术标准只是应用层面的交锋,那么商业模式的各怀心思则真正导致双方难以通力合作。

通过对比Apple Pay与银联以及中移动与银联的合作模式,孙任认为,中移动的商业模式很难刺激银联的积极性,而Apple Pay的模式显然更符合银联的利益价值。

“具体对各家银行而言,Apple Pay的模式中,客户是银行的,服务也是银行的,用户在苹果的机器上绑定一张卡就好;但中移动模式里,平台是中移动的,服务却是银行的,哪家银行都可以加入,中移动从中收取租金。”孙任表示,中移动模式让银联阵营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参与其中。

不过孙任也指出,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非常微妙。基于2015年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EMVCo的数据显示,至2015年6月全球所有银行卡交易中间基于EMV标准(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的交易中最高的是西欧的97%,亚洲、中国也很高,但美国市场上基于EMVCo芯片卡的交易仅仅占到1%。

“并不是Apple不想做,只是它真的认为自己在没有市场环境的时候做这样一种基于芯片的手机支付是没有前途的,所以直到市场启动那一刻它才会去做这个事情。”孙任说。

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离不开市场的成熟,目前市场上安卓机和苹果机的比例大致上是4:1,其中大概只有两成安卓机具备NFC能力。因此即使今天,整个智能终端具备支付能力或潜在支付能力的手机是比较少的。

早年中移动“和包”进入市场的时候,智能终端市场NFC的渗透率无疑更低,且当时市面上商用的磁信号的POS机是主流,拥有NFC POS机的商户太少。

由于种种市场限制,大部分用户无法使用这样的服务。所以,不仅“和包”,在全球市场提前涉足该领域的谷歌Wallet、Square等基于NFC的移动支付应用也一直不温不火,难言成功。

电信行业资深研究者付亮(微博)认为,除了移动“和包”外,电信、联通也推出过“翼支付”“沃支付”等产品,最终也都没有成功,“三大运营商的国企管理方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未能利用互联网最大化地传播自身的支付品牌。”

这些都是“和包”发展过程中磕磕绊绊的原因。跟谨慎、冷静的苹果相比,“和包”多少有种生不逢时的遗憾。不过随着移动支付新时代的到来,“和包”似乎又看到了续命的机会。

“和包”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跟不支持公交应用的Apple Pay、Samsung Pay等支付手段相比,满足“刷手机乘坐公交地铁”刚性需求让“和包”更具黏性。此外因为Apple Pay、三星Pay采用的是全终端方案,用户在更换手机时需要迁移原手机应用及数据,而“和包”NFC的用户在更换手机时只要将原来NFC-USIM卡插入新手机即可继续使用。

“对于当前大多数用户频繁更换手机的使用习惯来说,使用和包NFC更为便捷。”该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中移动还表示,今年将加大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力度,通过促进终端厂商对NFC手机支持力度的提升,让NFC手机的渗透率持续增长。同时面对商户,“和包”NFC还会开放更多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应用通过其平台发布。

“这次Apple Pay借银联杀到移动支付领域,利用巨头效应将市场搅动起来。有了这条‘鲶鱼’,对和包这个产品来说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应该乘势而上。但是大国企是否拥有跟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相抗衡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好说。”刘春泉说。

收起-->自动播放开关自动播放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移动支付业务增长翻番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zhlxh.cn 金源码 版权所有 Power by

网站模板下载|网络推广|微博营销|seo优化|视频营销|网络营销|微信营销|网站建设|织梦模板|小程序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