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地推”事件反思:网络众筹如何重获公
近日,一段卧底水滴筹的视频在网络上刷屏。视频显示,作为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开展了“地推”业务。这些地推人员自称“志愿者”,在医院以“扫楼”方式引导患者发起筹款。
文 | 王仲昀
网络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最近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一则视频显示,水滴筹在线下的推广团队存在违规,在引导病患筹款的过程中行为不当。
视频中,作为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开展了“地推”业务。这些地推人员自称“志愿者”,在医院以“扫楼”方式引导患者发起筹款。
这一过程中,“志愿者”不加以审核患者的财产状况,直接按模板编故事,将患者病情发到平台上募款,事成后再从平台收取提成,平台也借机推销保险。一系列操作,让网友们直呼:太心寒,再也不捐了。
“地推”事件被曝出后,水滴筹连续两次发表公开声明回应外界的关切,在向爱心公众表达歉意的同时,承认在管理中存在监管不严格的问题。
水滴筹表示,视频报道中提到的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现象,严重违反了水滴公司价值观、准则及相关规定,调查清楚后将给以严惩。同时自即刻起,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组织重新回炉学习,再次加强平台纪律培训和提升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后方可重新提供服务。
针对怨声最大的绩效问题,水滴筹“调整为以项目最终过审额通过率为依据,从数量考核改为质量考核”。
网络大病筹款需更加透明化、管理更加规范化
在这次扫楼事件中水滴筹存在的几个问题,更多反映了网络大病筹款普遍存在的一些现实情况,即筹款对象审核不严,钱如何用也不是很透明。
按照水滴筹自己的描述,其为水滴公司旗下社会责任模块的一部分。而通常来说,它被外界视为一个公益项目。
客观而言,水滴筹这种互联网公益创新模式,对公益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截至2019年9月底,水滴筹一家就为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筹得235亿元的医疗救助款,覆盖全国563个国家级贫困县。相较于传统的方式,互联网为公众求助或帮助他人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但不得不说,频频暴露的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今年上半年,德云社弟子吴鹤臣妻子水滴筹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北京有房有车,却在众筹时勾选了“贫困户”选项。一时间,网络上对于吴鹤臣家人与水滴筹的指责声也铺天盖地。除了吴鹤臣,6月杭州一女子在水滴筹上替父亲发起20万元筹款,称其父亲患有胃癌。但事后该女子被发现在网上频频晒包、晒车,最终也被水滴筹退款。
如今,“地推”事件再次把水滴筹推上了风口浪尖,大量网友表示再也不会为水滴筹平台上的患者捐一分钱,其善良与爱心已被这些接二连三的丑闻消耗殆尽。
这一切,直戳水滴筹眼下的核心问题:平台的管理方式亟待提升。平台应当对求助患者是否满足发起筹款的相应条件,建立一套更完备的审核制度。过去,在公众想象中,求助患者应当是家庭困难的贫困户,而实际上人们发现受助人经济状况参差不齐,二者的落差成为水滴筹被舆论谴责最主要的由头。
因此,求助患者所发布的众筹项目的真实性、患者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实际的财产状况,这些是否能够审核清楚,是对于接下来水滴筹自身管理水平的一大考验。水滴筹也必须为此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网络众筹救助:模式没问题,勿“因噎废食”
去年广受好评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王砚辉扮演的假药贩子曾说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话虽难听,但现实的确如此。很多人在遭遇重大病情后,最大的难题就是钱。
图片来源: 豆瓣
正因如此,水滴筹这般网络众筹平台出现伊始,曾得到无数人的好评。对于那些突遭不幸而家庭经济状况有限的家庭来说,水滴筹的出现就像“及时雨”,确实解决了很多人买不起药、治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问题。水滴筹这次在回应中也提出:“水滴筹组建线下服务团队的起因,是发现一些年纪偏大、互联网使用水平较低的患者,在陷入没钱治病的困境时,还不知道可以通过水滴筹自救。”
那些出现在每个人朋友圈的治病筹款链接,展现的人间疾苦往往是相似的。
好景不长,如今水滴筹被曝出的各种负面事件,让网友寒心。然而笔者更担心的是,因为这些事情而让“再也不捐钱”的声音淹没了网络众筹救助,令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困难群体愈发难以被社会热心人士救助。这无异于“因噎废食”。
水滴筹以及其他网络众筹平台,不同于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官方慈善机构,它们是民间慈善近年来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体现在其虽然具有公益性质,但本质上是商业运作模式。作为对国家医保体系、社会保障部门的一种有益补充,水滴筹实际上还面临着所有企业都无法回避的盈利问题。如果没有盈利,水滴筹自然无法持续发挥自身的公益属性。
水滴筹与其他网络众筹平台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公益、慈善与商业利益之间的边界被突破。追求商业利益本无可厚非,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平台没能实现应有的公益价值,去帮助更多应该被帮助的人,反倒乱象频现,为公众诟病,最终导致水滴筹们深陷信任危机并给这类平台带来了生存危机。
网络众筹救助如何真正助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显然要从这次事件中充分汲取教训,来一场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