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着年轻的光和热,他们在QQ里建筑亚文化的精神
你听过兽设,Pia戏、语C、娃圈吗?这些现今活跃于Z世代的年轻人群体中的亚文化现象,正在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足够年轻的参照。
以兽设为例,其是指通过以喜爱的动物形象为基础,在发型、耳朵、尾巴等方面进行调整,并加入一些人类文化的元素,所塑造出具有主观理想的个人虚拟“兽”形象;除此之外,还有逐渐渗透出圈的娃圈(指收藏以及“养育”BJD等娃娃的爱好者组成的圈子)和古风圈(指热爱古风歌曲的人自发形成的文化圈),以及Pia戏和语C——前者是一种发迹于线上的即兴、娱乐朗读、配音活动;而语C与Pia戏近似,为语言cosplay的简称,是以语言描写为基础进行角色扮演的一种网络文化。
前不久,贵州广播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段采访,贵阳市白云区鸿鹄学校的一位老师在端午节之际的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了由古月三刀创作的《离骚》剧情歌,带动Pia一并火出了圈,这无疑是一种年轻亚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的新式教学方法。除了作者古月三刀和小千本就是Pia圈和古风圈的知名人士之外,这首歌还邀请了圈子里的许多Pia戏友的参与,他们在QQ群里进行走本、轮本,协同创作。同时,配音界老前辈齐杰老师也参与其中扮演“屈原”一角的配音。将耳熟能详的《离骚》与新编古风歌曲融合,结合新生代和老前辈的心血,最终诞生了一首佳作。
这些亚文化圈子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他们具备极强的身份认同感。如果你在网上看到有人用的头像是一只小动物,他极有可能是兽圈的一员。《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当两个陌生furry(兽迷)相遇时,他们会用问句的方式接头,最终会引向一件事:互换名片。一张不代表自己,仅代表他们为自己创造的动物的设定(即兽设,或兽格,英文是fursona)。兽设的漫画形象,兽设的名字,以及一个或两个二维码,用于事后互相加好友是一张名片的必备元素。这个二维码是个人QQ账号,或许还有QQ群和B站账号的二维码。”
QQ群是众多亚文化发育的沃土,《离骚》剧情歌作者古月三刀曾说到,他手上创建或加入的Pia圈QQ群就有上百个。加入了QQ群的人,都会有意地将小众圈层从大众里区隔开,并对圈子有着极高的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
当新成员尝试加入某个亚文化圈子,初期可能会遭遇一番“盘问”,比如说了解对方的兽设,或者通过“曝音”来掌握你在Pia戏中的角色定位,同步确认你到底是不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此前《跳海大院》提到有网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在QQ上潜入“00后”的古风语C群中,结果被要求先选择人设,甚至还会被要求填写《人设申请表》,为的就是保证你的人设足够真实且丰满,从而丰富整个聊天的内容和控制走向。
通过这样严格的准入门槛,使得亚文化群体能够得到精准的筛选,从而保护好自己的小圈子;而事实上,也只有把真正爱好一件事的人聚集在一起,才能产生出足够有魅力的文化或作品。
此外,部分圈子还对爱好者的文化储备、鉴赏能力乃至经济实力有一定的门槛,但这通常不会成为硬性条件,几乎所有的亚文化QQ群都呈现着开放和友好的氛围,因为来这里的人,都是为了寻找一个避风港,往往他们彼此之间会成为最懂自己的人。
更重要的是,QQ里存在的各类年轻亚文化群,能够更好地满足年轻人寻找存在感、体现优越感的需求——事实上,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在代沟、被鸡娃压力、留守等时代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他们普遍拥有着成年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细腻心思与敏感心理,更注重平等的交流与表达,注重与成年人所不同的个性抒发,并以此来将自己与成年人区隔开——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在QQ上和在微信上有时候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他们在QQ上经营着自己真实与自我的社交人设,这是他们的“自留地”,而在微信上,他们则会转换为成人价值观里普遍认可的另一套人设。例如古月三刀就曾表示,他从2011年刚开始接触配音时,他们就一直沿用QQ,这已是Pia圈约定俗成的习惯。
和Pia戏圈一样,在QQ上,Z世代们正在用一个个虚拟的身份,来完成他们现实世界里真正想做的事情,或者扮演真正想成为的人,而这可能也是在这个压力重重的社会里,他们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了。
如今,在QQ上,你可以看到各类亚文化的蓬勃生长,它们依托QQ这个沃土,来构建一个又一个年轻的阵地。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每一代的年轻人,都能在QQ这里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