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都在强调“赋能”,中小企业也迎来了新
在2016年初,阿里巴巴提出了“赋能商家”的战略。11月29日,阿里CEO逍遥子在一次公开活动上谈到,阿里将利用大数据帮助所有品牌客户完成商业转型升级,打通线上线下。不仅仅是阿里,今天所有平台型的大企业,如腾讯、百度、小米等都在提到“赋能”这样一个词汇。
赋能中小企业的同时,中小企业也是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小企业其实也可以学习“赋能”的思维,一方面改善自身管理,另一方面提升业务水平。
为何大公司都在强调赋能的智慧
阿里高管在一场场公开活动也不厌其烦地“布道”称,要赋能商家、赋能中小企业。“赋能”被马云阐述为“不仅仅是帮助企业拿定单促销售,而更是立足于帮助企业提升管理发展的水平和效率。”阿里如此高频的提到“赋能”二字,以至于不少人以为,这是马云一手创造出来的词汇,是阿里话语体系中的的独有词汇。
当然不是。今天的腾讯实际上也在不断强调“赋能”这样的字眼。腾讯副总裁程武今年4月谈到,要让“创意者经济”开始破土,让每个个体在赋能的环境下得到解放。而百度在今年11月的百度云智峰会上谈到,要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传统企业,驱动各个行业的智能升级。
小米在做自家的生态链硬件业务时同样强调赋能,通过把小米的品牌、小米的电商平台赋能给生态链公司,让生态链企业和小米一起形成竹林。
“赋能”二字其实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现代管理学理论预言家弗莱特的研究成果。其理论内涵是企业由上而下地释放权力——尤其是员工们自主工作的权力。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去驱动企业组织扁平化。
其实“赋能”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指企业组织扁平化,更包括更多内涵。“赋能”被用户大企业寻找生态圈内的合作伙伴,还用于“赋能”客户,让客户不断参与进企业的决策、运营过程中,让客户倒逼企业发展。
赋能的大环境下,企业转型可以做到哪些事情
1、企业组织扁平化,赋能员工,给员工更多主动权。
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瞬息万变,更需要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力。“赋能”意味着给员工赋予更多的权利和空间。让员工可以更好的去服务客户、适应市场。
今年8月的360私有化媒体沟通会上,周鸿祎说,过去他需要以管理者、监督者的身份去对待旗下业务和部门。但这种管理会摊薄企业家自身的精力,也很难做到每项业务面面俱到。当时老周这门“红衣大炮”问在座的媒体说,“我老周懂互联网金融吗?”当时一位媒体记者小声说句“懂!”,老周听到这句话时,直截了当的说,“懂个屁!”,全场哄然大笑。
后来,周鸿祎谈到,360通过股权、管理权等利益的重新分配,让每个人都自我激励、自我驱动、自我设定目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 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管理权的适度分配,给一线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
把每一个人打散到用户之中,调动起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解决用户、客户所提出的需求和问题。用户逆向推动企业向前走,不断去实现各式各样的功能和服务。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自己的节目中就曾提到,过长的决策机制容易导致内部信息的滞留和异变,下级信息和一线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上级,罗辑思维团队的工作模式没有上下级之分,完全采用项目组织。虽说完全采用项目制的方式对很多传统企业来说有些惊世骇俗,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借助大平台的帮助,利用品牌、数据优化企业业务。
赋能不仅仅意味着企业组织的扁平化,还意味着通过数据和流程来优化企业的管理。借助大公司的品牌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在这里很大程度上需要“善假于物”,借助大公司、大平台的帮助。
今年双十一前夕,笔者从北京南下,一路到苏州、杭州、广州、佛山的制造业企业去看,这些企业是如何备战双十一的。比较令人震惊的是,过去每逢双十一大促,很多制造业企业因为销量无法预测,大促前往往只能粗略估摸销量,全凭经验“拍脑门”生产。结果就是,制造业企业在十一月中下旬还在生产双十一期间的的订单。
但是对很多科沃斯这样的扫地机器人制造商来说,如选择菜鸟物流的大数据智能仓储,就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产品历史数据、活动规划、季节因素、购买因素等综合指标系统,计算销售规划,对企业的生产计划及供应链管理进行数据支撑,整个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的环节都可以得到优化。
今年科沃斯通过菜鸟的大数据规划不但销量再破新高,而且还在物流上加速不少。科沃斯这样的案例可谓是中小企业借助大平台的最好案例。
除了科沃斯之外,青米科技这样一家智能家居厂商也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这样一家企业虽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但非常独立。其过去就是一家传统智能硬件厂商,通过借助小米的品牌优势,引入互联网管理方式,生产出了两个月就突破100万销量的小米插线板。
今年8月其母公司也正式登陆新三板。这样一家企业也还在继续开拓类似于京东商城等一系列新的大平台,以降低对小米的依赖,不断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
3、借助赋能,和客户展开更深的连接,丰富自家业务。
赋能其实还包含着赋能客户的意思。要让客户不断参与进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让客户倒逼企业的发展,因为客户往往提出的需求和建议往往会让企业发现更多不足之处。要把客户、企业、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企业的外援完完整整串成一条线,做到连接和贯通。
11月29日的中国客服交流大会上,有现场的客服代表就指出,客户反馈在今天的企业运营中起到了风控预判、复盘止损的作用,当时这位专家甚至举例,小米的客服部门可以甚至基于市场反馈倒逼产品部门的行为,决定一款产品的上市时间。
客户在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能够起到风险预估的作用,还能够起到深化业务,推动业务增值并丰富企业业务结构的作用。
比如说,日本的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Keyence公司,这家公司虽小,但是却牛逼得一塌糊涂,服务的是索尼、东芝之类的大厂。Keyence在向客户提供传感器、测速仪及扫描设备的同时,索尼、东芝等厂商还把自家产品线的诊断业务赋予了它。
Keyence针对客户日常的研发及生产流程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的事前诊断及事后验证。这种方式不仅仅是赚了设备的钱,也是通过一揽子服务的方式进一步粘合了双方的业务体系,让自身的业务得到了增值空间,让自家技术也在这种合作体系中得到了提升。
“赋能”对于大企业来说,是把自身的基础设施释放出来,给予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的能力。而对不少期待互联网转型的中小企业来说,赋能更是让自身适应“互联网+”的最佳机遇。
作者:深几度,微信号:852405518,本文仅供“劲霸·创富汇”《汇·观察》专栏刊出,除作者自己渠道发布外,任何形式的网络推广网站推广转载需获得“劲霸·创富汇”(ID:jinbacfh)的官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