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还是刚需?从能预测地震的APP扯起
文:刘志刚
跨年时节,台湾地区发生里氏6.7级地震,该次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受损,数百人罹难,震区的基础建设至今仍处恢复期间。关于地震问题一直困扰着全球预报工作者,毕竟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要想准确预知结局尚不明朗。
近日在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上,2月13日的报道中,一篇名为《你现在可以用你的智能手机检测地震了》却让人打了一个激灵,莫非一个APP就可以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据悉该款软件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所研制,该款应用名字为“我震动”(MyShake), 它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加速度传感器(即在手机由竖屏变为横屏时能够感受到重力并自动调整屏幕显示的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来测量某个地点的震动强度。
美国版“张衡地震仪”:一款APP就能预测地震
开发此款应用软件的最终目标是,如果有足够多的用户下载这款软件,该软件就能让你的智能手机变成一个私人地震仪兼预警系统。该应用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艾伦说:“只需让加州1600万部手机中的一小部分参与这个项目,便可使我们搜集到的数据增加几个量级。”
这款软件在探测到类似地震的震动时,就会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如果有足够多的手机探测到震动,那么数据便会汇集并发送至一台电脑进行分析。如果是大地震,那些距离震中最近的人们的手机便会发出预警,在地震到来前发出信号,并将信号发送给距离相对较远、也安装了同款应用软件的用户,给他们机会找掩护、采取自保措施。
然而,如果想让该软件具备有效的地震预警功能,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用户下载该软件。研究人员估计,如果想要精确检测到某个地区大型地震的震中和起始时间,那么在4761平方英里(约合1.2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少需要有300部手机安装该软件。在特定区域内,安装该软件的手机数量越多,研究小组获得准确信息的速度也就越快。
预测地震APP:一个打了鸡血的鸡肋终端
该款打了鸡血的鸡肋终端应用虽诞生于美国,但却也像极了中国的市场现状。大有一种中关村创业大街里的创业者,把创业大街附近的北京地震局彻底的颠覆掉的气势。
这款吊炸天的美国版“张衡地震仪”上,折射出了市面上多数APP鸡肋化、噱头化的顽疾,而在这场裹挟着虚假的的移动化浪潮下,美国亦不能免俗,这款APP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下的一处痈疽。
首先从真实性上来解读,倘若一款手机上的APP就能预知地震,令全球各地的地震局情何以堪,莫非站在这个互联时代网巨人肩膀上就能解决世界性难题?技术实现可能上就是个根本性的问题;
另外地震作为低频自然灾害,不像普通的刮风下雨需要安装一款天气预报软件,用户使用场景上存在着极大的硬伤;
退一万步说,假设该应用技术上成立,在4761平方英里(约合1.2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少需要有300部手机安装该软件。这一点也是个问题,在一个无组织的市场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公地的悲剧”即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的拥有者时,每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在权力方面无组织行为会衍生出“公地悲剧”。在义务方面同样适用,通俗的来讲即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一款过于低频的APP试问,在没有约束,没有认可度的无组织中,试问谁会慎独般的保持警惕并及时反馈。再说了,预测可以,但是敢上传,分分钟就会有人来抓你,定个扰乱社会稳定罪,不为过吧!时下的鸡肋APP是个系统工程,从内到外慢慢“滋润”培育,终于茁壮地成长为一朵大奇葩。
如火如荼的APP市场:有多少美丽就有多少哀愁
因为进入门槛低,草根创业者们更是对App市场趋之若鹜。2013年至今,现象级App不断地涌现,魔漫相机、鬼魂探测器、脸萌和围住神经猫等红极一时。图片社交足记爆红了,二十多家投资机构排队上门欲谈投资合作。
它们的成功是草根创业者们最好的鸡汤。然而有多少美丽就会有多少哀愁,低门槛带动了App创业的火爆,同时也抬高了整个市场的死亡率。
我们看看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太多的app store;满眼都是浏览器、签到和手机阅读云存储,都在争夺客户的垃圾碎片时间。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看到这波移动互联网热潮过后,将是泡沫的崩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 Windows Phone Store应用数量已经超过15万款, Google Play 的应用数量已接近 80 万,苹果IOS应用数量为85万多款,当然,这一数字也在加速攀升,不过,在数百万个应用软件中,绝大多数成为“僵尸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厂商Nuance发布的报告就显示,虽然用户下载很多应用,但通常会放弃其中95%的应用。
在APP应用商店里,大部分应用是没有下载量,也没有排名的,对于用户甚至可以说是“隐形”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在App Store中有近40万个应用可以被称为“僵尸应用”——一直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的应用,毫无生机。当然,这只是保守估计。
小规模、独立的开发团队在目前App Store的整体框架来看,可谓难有出头之日。现实是,苹果系统的封闭性,使得获得满意下载量的应用数量其实也就是那几千个,想要看到优秀应用真的太困难了,因为绝大多数用户上只会浏览App Store里的最热门的应用列表。
瞄准真痛点:加强APP市场的“供给侧改革”
如火如荼的APP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尸横遍野的唏嘘不已,APP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了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去年中央高层领导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示面对产能过剩,加强结构性调整,加大对供给侧的改革。
如今的APP市场亦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因此从供给端进行调整,剔除不合理的伪痛点APP,对低频APP进行整合,腾讯年前推出应用号,对于低频的APP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另外加大APP服务品质改革。App应用只是壳,内容和服务才是实质,APP要做的是线上产品的评价和推荐体系,以后也许推荐的不是今天的一个个应用壳,而是服务本身。
如今的APP市场俨然已经错过了野蛮生长的红利期,接下来精细化管理成了新的方向,退潮后的裸泳将最为尴尬,因此告别地震预测类鸡肋APP成了当下市场重归理性的新征途。
本文作者刘志刚,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网易等二十余家媒体专栏作者,长期专注于TMT领域深度报道,网络推广网站推广转载请保留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