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与海淘:本是同根生,收税何太急
随着对“跨境电商”收税政策的落地实施,正在蓬勃兴起的海淘行业一片哀鸣,甚至很多企业连发声的机会都不敢有。这种情况正常吗?
按照三部门的文件,根据新政策,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元,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0元,限值以内进口的关税税率暂设为0%;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超过单次限值或者累加后超过个人年度限值的单次交易,以及完税价格超过2000元限值的单个不可分割商品,均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全额征税。
有人把这种行为比作广电总局对互联网机顶盒直播的果断“封杀”,只是,互联网OTT电视确实对广电各电视台构成了挖祖坟方式的冲击,采取行动保护自己也“情有可原”,海淘却是刚刚兴起,政策紧急出台紧急落地,甚至都没有任何的“缓冲器”,如果只是为了在国内大范围降税的背景下强税基,可能有点得不偿失。
虽然有人说,这样的政策对于低额的海淘没有影响,可是,谁都知道,中国人现在越来越有钱,买的东西也越来越贵,2000块人民币也就是300欧元,可能只能买一件还不错的衣服。如此,将会促进更多的中国人外出去亲自采购,这不是要鼓励大家出国游吗?在本来就万马齐暗的中国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将带来何等负面影响?如此,这点收上来的税能抵得上对国民经济的其他损失?
与此同时,还有一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包括1142个8位税号商品,主要是国内有一定消费需求,可满足相关部门监管要求,且客观上能够以快件、邮件等方式进境的生活消费品,其中包括部分食品饮料、服装鞋帽、家用电器以及部分化妆品、纸尿裤、儿童玩具、保温杯等。这些正是如今中国老百姓对外购买的主要商品,如今都纳入了监管范围,特别是要“特殊”征税的范围,真是老百姓喜欢什么,就有人盯上什么?!
征税是正常的,跨境商务也应该交税,但面对新经济的发展模式,监管方式与执行却应该有新思维。我们看到,此次出台政策的三部门可能是互联网大时代中接受互联网思维最少的部门了,还在按照八九十年代的思维模式去管理,而接受互联网思维更多的商务部已经明确表示将大力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
中国这几年海淘的发展确实很快,却没有影响到国内电子商务的正常生态,虽然海淘购物的数量增加却也仅仅占到中国进口的极小的份额,或者说仍是可以忽略不计,现在并不是到了不得不对跨境电商进行坚决治理的时刻。
从中国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中国商品卖到了全世界,下一步就是要中国人买遍全世界,跨境电商也只是适应了这个趋势而已。至于一些商品成为了海外采购的热点,确实值得有关部门深思,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去堵上购买的口子。从世界历史来看,即便千年有海关,也从来没有堵住过老百姓的真正需求。
奶粉、纸尿裤等热门母婴快消品类将随着新政而价格上涨,难道这种上涨就会让很多人不再购买吗?恐怕也只是让宝宝妈妈们多付出点银子而已,该买的还是要买。所谓的跨境电商新政增加了老百姓的支出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整个国家减税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人盲目的购买和只相信国外的奶粉也并不科学,海淘的很多商品质量值得商榷,引导国人正确的消费观念也是必须,可这种引导要从自身的质量和信誉做起,而不是通过税收手段强行改变,因为,根本就改变不了。
杀猪,也应该是等到猪肥了宰杀,而不是才刚刚是猪崽就上了烤炉,这种烤乳猪是始终典型的奢侈型消费,如果局限的有还可以,但如果全行业都来烤乳猪,市场上的猪肉就会锐减,老百姓将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放水养鱼,才能收获更多的鱼,而不是没有休渔期的野蛮捕捞。海淘与海关本是一对,何苦这么着急烤了吃呢?
本文为站长之家专栏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站长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