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问题 读懂微信红包照片
昨晚上线的微信红包照片,一上线就引爆了朋友圈。来自各方的评论也纷至沓来。长沙网络推广收集整理了来自知乎等第三方平台的内容,以5个热门问题,可以现学如何做一款爆款产品。
问题1:微信红包照片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是为了完成微信支付相关 KPI 。
并不是。
今年春晚摇一摇红包已经确定被阿里拿下(支付宝披露春晚红包玩法),腾讯如何应对?春节前夕靠这样新颖的活动预热,提前截胡,同时告诉大家微信里有不一样的玩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有人说,这只不过是个新功能的在线压力测试。
也不是。
以微信目前的体量,功能预告以及准时全量上线来看,这绝不是演习。
那么,到底是什么?
是一次互联网产品对“运营”的完美诠释。
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技术团队从运营策划、推广、产品逻辑、技术架构、运维支撑、应急预案、突发应对、紧急回滚等各环节完美配合。
是一次互联网产品技术团队各环节多岗位协同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加上决策者能力的完美诠释。而这些东西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腾讯被外界忽视的实力。
问题2:微信红包照片的功能设计原理
抓住用户的好奇心,产生互动是关键
模糊照片抓住了用户的好奇心理,每次点击的随机展示一小块清晰部分,又抓了“窥探欲”。要么发红包,要么通过多次点看到不同的清晰小块,其实也能猜到差不多(毕竟是熟人圈)。
但无论其中哪一种,都会产生互动。
同时,模糊照片底部放了展示广告(不可点击),毛玻璃效果上有清晰小块、有发红包入口,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上半部分。虽然广告占的面积较大,但基本上做到了用户体验与广告展示的平衡,应该是为后期的新广告形式试水。
问题3:底层逻辑说明,各层接口都做了准备
毛玻璃模糊逻辑放在客户端而不是服务端,一方面环节了服务端处理的压力,开销更小。另一方面相当于给违规内容的先发后审留了一定的缓冲,避免了一般的用户发布内容的产品,在上线运营活动火爆的同时会给服务端和审核端带来的压力。
同时,各层接口都做了准备,当有突发事件或功能传播逐渐朝着无法掌握的方向发展时,能够说停就停。
产品逻辑和策略相对比较简单,但对于底层实现来说,门槛并不是“技术团队能够实现”,而是“技术团队是否有意愿配合”,以及“团队决策者是否支持”。
大多数普通的团队,坐在决策者位置上的老板,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问题4:从提前下线到第二轮上线,看微信团队的运维&执行
红包照片功能17:00上线,18:20下线,22:30重新上线。
重新上线加了一个tips,每人只能发一轮,并且有效到23:30。
重新上线印证了之前的猜测:下线是因为量太大导致某个环节(多半是审核,也有可能是老板)觉得失控了。
微信是个几乎有洁癖的产品,当火爆程度超出之前预计,影响了大家朋友圈的正常浏览时候,产品的决策者认为是需要做出调整的。(这样的例子之前也有过,比如公众号对于各种引导大家分享至朋友圈的活动封杀)
调整策略之后,第二轮每人只能发一次,并且需要密码支付。
即保证了新功能好玩与互动持续传播,让更大体量的用户群在晚间时段看到这个功能;又确保了不会一下让所有人的朋友圈全是毛玻璃,同时其他方面的风险也更加可控。
感叹一下:
连右上角tips这种预案都准备好,前后四个小时就调整策略重新全量上线。
这是很夸张的执行力。
一个日活跃几亿的产品靠客户端版本提前预埋和服务端上线,完成了一个基础功能从ui 变化、入口上线、feed 流展示等多处变化来支持的活动,并且能够完成无灰度17:00准时全量用户上线(相信更小的灰度应该至少两个月前就已做过)。
考虑到微信的体量,仅是想一想就觉可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此外,对于业内来说,此举相当于给了所有其他公司的产品技术团队一个大嘴巴:“客户端做不了运营”、“要跳到 H5页面才能完成”、“那是固定的入口怎么可能临时添加”“这要新发版本才能上啊”很遗憾,今天过后,你们这些话就骗不了老板了。
老板会不管你们的产品架构、逻辑、刷新机制等等,只有一句话:“微信能在APP 里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
他只看到了“实现”,看不到别人家的团队很多一般人看不到软实力,也看不到别人家的老板和自己的差距。
那么问题来了:你能看到吗?
以及:你会怎么办?
问题5:阿里承包了春晚,微信为什么能做到“战事未起已占先机“
前两年微信先后靠红包和春晚摇一摇,打的支付宝出了一身冷汗。
今年阿里承包春晚,腾讯如何再次阻击?
新玩法一出,相当于直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战事未起已占先机。
对于有太多产品都被人拿“微创新”说事儿的腾讯来说,难能可贵的不是打败对手,更是打败自己。
放着连续两年打赢的战场不要了,猴年玩新的。
这对于微信这个量级的产品来说,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勇气。
在一个如此成熟、大体量的产品上,用一个新功能的运营,把支付、广告、互动、红包、预热、模式验证、策略调整全部串起来,并展现成一个很轻的样子。
如前文所述——能做到这些已经很难了。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完成上述的同时,这件事还符合这个产品一贯的产品气质。
有的产品,是自己把运营沁入产品骨髓,创造热点,让你们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