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之下,社交小产品们仍有春天
前段时间,细分领域的小众化社交产品活动相当频繁,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初创社交产品获得融资,但往往都是融资后不久就没什么消息和进展了。比如约会吃饭类软件请吃饭、图片社交in等,都是在初期被资本看好,但是新鲜感过后,迅速被泛滥的社交产品覆盖,原来的用户在不断流失,新用户又很难吸引。
但是在一段时间的沉寂期后,最近又有许多新奇、多样化的细分社交产品陆续传来融资消息,如任务式价值社交平台ERA、近场社交嗨哟等。他们在如今社交巨头压制、细分产品存在感低的情况下,依旧满怀信心地面对市场和大众。那么面对如今的微信称霸,他们能否成功躲过拦截,发现自己的春天呢?而那些获得过融资,甚至场景红极一时,现在却沉寂的社交产品们又为什么存在感低?
细分定位的初创社交产品们为何存在感低,生存艰难
1、 产品属性:社交性和功能性难以权衡和融合
从产品属性说,现在的社交产品大多可以分为两种:从社交层面出发和从功能层面出发。从社交层面出发的产品是以单纯的社交开头,再赋予多样化的呈现,如图片社交、音乐社交等。而从功能层面出发的社交产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大多是偏商业化的,以交易为主线,变现需求急促,从开始就盯在产品转化力。
国内用户的社交行为集中在成熟的社交产品上。而功能性的社交产品发展缓慢,没有突破性的变革,就吸引不来用户,细分场景的概念就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撑。
社交性和功能性难以权衡和融合是国内社交产品难以迈过去的一个坎,偏社交性的会被微信压死,偏功能性的则往往会不小心做成了行业性的产品。如社交招聘产品,一边交友一边招聘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实现起来就可能做成了一款招聘产品;美拍,用户更多地是当做工具使用,在微博上主要传播。
2、 用户习惯:在小众产品上,用户难沉淀并融入真实生活
用户在有趣好玩、多样化的产品中交友,熟悉了以后转向微信来维系和发展,是社交行业的一个主流趋势,小产品们难逃最后为微信引流的无奈。
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百略君认为是用户不愿在这些细分社交产品上面全面展示个人真实社会角色(暴露于大众面前的部分)。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产品本身没有用户愿意去分享和展示自己真实生活的价值和能力。用户是否愿意展示自我,是社交的灵魂所在。小众化产品缺乏真实生活化的培养土壤,产品尝鲜现象严重,所以像陌生人社交、招聘社交、图片社交,甚至约炮社交类产品都是短暂的存在。
3、 商业模式:从社交到商业变现的过程漫长且变数多,大多还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就死了
社交是一个很大的圈子,而圈子的核心落点基本都在于商业化,即变现。微信之于社交在一定方面有点像当年的阿里巴巴之于电商,电商好做是其商业模式一开始就涉及了变现。但是社交要度过漫长的用户培养过程,在形成一定用户黏性的前提下,才方便去进行盈利和变现。而具体采用什么样的盈利模式也是社交产品们的老大难问题。直接涉及商业化,用户难以接受;通过接口实现,必须要有庞大的用户群和用户忠诚度。因此大多数产品变现过程漫长且变数多,大多还没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就因为难以盈利,或用户留存率低死了。
当然也有从开始就以商业化为牵引的产品,比如招聘社交、职场社交、穿衣搭配类社交等,但是这些产品必须要有价值归属感存在(Linkedin算是比较成功的),否则很容易会沦为工具性应用。
细分场景的社交产品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前面提过,微信之于社交在一定方面有点像当年的阿里巴巴之于电商,如今在电商细分领域的布局者,如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也成了行业巨头。所以微信不可能会是垄断者,其他小众化产品并不是没机会,如果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仍有可谓。那么他们如何才能在社交困局中突围,找到自己的春天呢?百略君有几点看法和建议。
1、优化产品生产内容,提炼其中的价值。
产品只有生产出优秀的内容,才能产生可持续使用的价值,用户才愿意留存。社交产品如何生产内容?百略君认为关键在于拉拢有价值的核心用户(类似于微博大v)来生产优秀内容;并通过有效合理的用户互动和运营,来感染和带动其他普通用户生产内容。但要注意平衡核心用户和普通用户的存在感,避免只有核心用户在上面唱戏,而普通用户都是看客。
其次就是提升分享传播力。有人会担心分享到微博、微信上会弱化原来产品的存在感和用户黏性,当然有这个可能啊,但也有从微信、微博上面分流获利的可能。所以就要看你的产品能不能持续生产有价值、差异化、独特性的东西。比如脉脉,一些职场化的讨论和信息可能会被分享到其他大平台,但因为产品的独特性和专注性,用户更多地是走进来,而非走出去。
2、应用场景生活化,社交的最终方向应该是向熟人社交靠拢。
这是提升用户留存率和实现用户沉淀的本质。不管是陌生人社交还是半熟人社交,要沉淀用户就必须要有熟人社交的入口和空间。人类是群居动物,而熟人社交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和符合这个目的。只有让用户愿意将真实生活呈现在产品上面,才能避免在后期被微信坐享渔翁之利、让用户在大平台上沉淀。
3、 产品的品牌塑造和后期用户覆盖的扩展。
不论大小产品,都应该有品牌化的意识,这样才能带来品牌效应和后期成长壮大。品牌塑造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是从一开始就应该有的意识。后期的产品打造和运营维护都应该围绕着培养产品品牌来进行。
结语:用户的社交需求也是有阶段性变化的,对微信的使用和依赖也并非是长久的,当个体在微信或QQ上的朋友数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也会转向其他产品。而小众化社交产品要躲过微信的用户拦截,就要给用户愿意离开微信,或者和微信平行使用的充足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