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的驭人术:自己不占股找人代持,个人魅
11月5日,“新三板”官网挂出“创新工场”的《公开转让说明书》。在已经披露的申请企业中排在1800位左右,按正常进度将于2016年3、4月份开始挂牌交易。2009年10月,在CCTV2《对话》栏目录制现场,笔者曾亲耳聆听李开复“安利”创新工场并与周鸿祎、杨镭(泰山天使创业基金合伙人)一起向他发问。
杨镭“不出半年,你就会改做天使投资”的预言没有成真。不过,今天申请“新三板”的创新工场与五年前的构想还是略有不同。
最初的设想
按照李开复最初的构想,创新工场的“生产流程”分为四个步骤:
1.招募
招募110名精英作为“种子选手”,大部分是工程师、小部分是领军人物。可以是自带项目的创业团队也可以是具备“创业素质”的个人。
2.按项目组建团队
入驻的创业者组成20个团队,可以是“原班人马”(如有),也可以重新组合。创新工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帮助入驻者把创业梦想绘成“蓝图”并补齐必备技能(例如财务规范、与投资者打交道等)。
3.天使投资
大约三个月后,有10个团队可以获得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并开始孵化。
4.孵化
大约9个月后,在天使投资花完之前,10个团队中的5个获得外部投资并从创新工场剥离。
成功融资的团队可“无限制”地从创新工场“拉人”。假设有50人离开,创新工场会再招50人,保持110人的规模。
创新工场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运行下去。李开复将其概括为“20个想法、10个拿到天使投资并孵化、5个拿到外部投资独立发展。”
李开复拿他的计划与商界大佬沟通,收获颇丰。他说“柳传志不但认可,而且很惊讶我是第一个出来创业的跨国公司高管”。据悉,李开复从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等人获得8亿元资金。
当年的疑问只能让时间回答
在《对话》节目录制现场,大家对创新工场及李开复提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李开复能否胜任天使投资人。杨镭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开复本人没有创业经验、没有成功投资经验,无法断定是否具有天使投资人的特质。周鸿祎认为李开复的计划非常好、非常创新、非常值得一试,但“您自己没有从零开始过,如何教别人从零开始呢?”
李开复说自己从无到有地开创了微软、谷歌在中国的业务。但创业者的心酸是跨国巨头体验不到的,尽管在新兴市场谁没有在用微软、谁不知道谷歌呢?
其次是创新难道也能工厂化吗?成功能够批量复制吗?杨镭说“企业的成功,不仅有梦想、有激情还有非、常非多的偶然性。周鸿祎说"所有可以被总结的都不是成功的精髓。那是一种微妙的不可言传的把握。”
尽管气氛友好、祥和,但李开复并没有说服大家,杨镭预言李开复六个月内会转型做风投,周鸿祎所说“三年之后一定会变。”
笔者没有做什么预言,只是对李开复说“判断创业成功的终极裁判是市场,创新工场本身应当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尽管李开复非常有魅力,但注定无法让人们心悦诚服,疑问只有让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