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亿元美金创业者的摇篮?起底创新工场投资
在6年前,李开复刚创办创新工场的时候,国内创业者所面对的投资环境远不像今天这么好。两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创业者感到单枪匹马的艰难,而天使投资机构也会有无米下炊的焦灼;两者的地位有时也是不对等的:好不容易VC答应融资了,可对创业者的融资条款又很苛刻。李开复曾说,创新工场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打出的旗号是创业者的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法务、财务、招聘、商业、技术、产品、市场、公关等一揽子创业服务。可是,创新工场最初怎么解决“无米下炊”的难题呢?在很难从外部挖掘投资项目时,他们只好尝试着先从内部工程师团队中提拔人才、孵化项目,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豌豆荚、点心等就是早期内部孵化的成功项目。
6年过去了,创新工场早已在投资圈广为人知,影响也颇大。据他们自己官网披露:创新工场共计投资了200+个项目,总投资额接近4亿美元,帮助项目公司在过去12个月里融资达到6.6亿美元,已有12个项目成功推出。投资公司中估值过亿美元的项目超过25个……这份成绩单在创业早期死亡率高于99%的早期投资中,是不容易取得的。于是很多人就好奇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
最基本的大致有几点:1,创新工场一直坚持产业链式的投资,在投资之前,他们会去判断未来哪个产业可能会发展起来,然而慢慢形成自己的生态布局,这就不仅是赌赛道的问题了;2,内部投资部门会有清晰明确的分工,各自研究自己擅长的投资领域,成为专家,比如智能硬件、内容娱乐、O2O、在线教育、企业服务等;3,不投不懂的领域,哪怕错失了机会;但对自己不懂的领域,也要快速学习和研究,尽早搞懂,不能永远错失机会。
这一投资思路从何而来?不管是李开复本人还是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汪华都曾多次表示,他们所欣赏的是那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效率、或者在精神文化上能造福一代人的创业项目。前者是“真实世界的自动化”,后者是“虚拟世界新经济”。
智能硬件是真实世界自动化最重要一环
智能硬件之所以值得投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未来的物联网时代,智能硬件就是一切的基础。创新工场应该说也是着眼于这一未来才做智能硬件的全面布局的。事实情况也是,大量硬件都亟待智能升级,虽然过去两年智能硬件投资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未来投资机仍会很大。
创新工场在这一领域的投资逻辑则是:第一,选择那些尽早从某一小点(比如智能电视、智能路由器、智能音响)切入的创业团队,最好是第一梯队的,并且这些硬件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便易用的;第二,创业团队需要认同“真实世界自动化”等理念,要对供应链有感觉;第三,正如李开复所说,对小创业者来说,卖硬件还是得回归商业本质,不应该赔钱,肯定不能跟风,也不能用BAT的逻辑去做事情。
【注:1,投资金额不写美元的,即默认为人民币;2,投资金额中,有具体数字的,采纳媒体公开报道;不具体的数字,做模糊处理;未透露的数字,注明“未公开”;3,投资阶段中,标*的为创新工场领投,标**的为创新工场跟投,标***的为创新工场跟其他投资机构合投,不标的为独立投资;4,表格中所涉内容,皆来源于媒体公开报道,仅供参考,品途网不为数据真实性做背书。下同】
从上图可以去印证创新工场的投资思路,有以下几点思考:
1,它既有面向消费者,以家庭为中心的智能硬件,也有面对行业、面向企业端的,如Face++,还有平台,如智能硬件孵化平台太火鸟,但这些其实还不够,除了要继续布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这些都有机串联在一起,从这点来预测,未来创新工场需要投智能家居甚至物联网平台企业;但是,基于当前国内物联网的发展不成熟的状况,创新工场又不会马上投,需要等待时机;
2,比较看重一家公司的多元化探索和尝试,比如美图秀秀做智能手机、墨迹也做跟天气有关的硬件;
3,关注踏踏实实的小数据,每一件智能硬件单品都会有小数据,而不是去关注华而不实的大数据;
4,除了硬件的实用性之外,它们的娱乐性也很受关注,这可能也是基于垂直的考虑,比如美图手机定位为女性自拍,乐视电视本身就是一个家庭娱乐工具等;
5,创新工场在这一领域还有一个优势,即是它的LP(即有限合伙人,出钱但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是富士康,因此富士康就会对创新工场所投的硬件公司提供一些必要的、又是难能可贵的支持。
关注在线教育领域内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创新工场在在线教育领域内共投出了十几个创业项目,由下列表单可以看出它主要关注的是幼儿教育、英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但这并不说明它放松对K12教育的关注,他们或许是想找到一个颠覆中国K12教学的切入点,比如米豆网就是借鉴美国式的帮助K12阶段学生发现学习兴趣的教育模式。
跟俞敏洪的洪泰基金、尤其是徐小平王强的真格基金(他们有对教育熟悉的天然优势)对同一领域的关注不同的是,创新工场似乎没有显露出打造在线教育完整生态链上的野心,它更多的是在自己认为值得且有机会的局部尝试并改进。不过也很可能,三家投资机构在在线教育领域的关注点和切入点是大致相同的,只是在侧重点和投资机会上有所不同。这且留待观察。
错失了滴滴,却又投了很多拼车和汽车后市场项目
如今在线出行格局已定,已成巨头的滴滴出行占据大半份额。然而早在2012年底,创新工场却也曾错失过本可以投资滴滴的机会。当时,创新工场投资总监张亮看了滴滴打车的项目,跟联合创始人汪华聊,汪华提出三个疑问:1,假设北京一共2.5万辆出租车,一天25万单,你怎么赚钱;2,政策问题怎么解决;3,如果需求到了一个程度,比如同时有超过5万人打车,你的供给能否跟上。
张亮后来反思没有投资滴滴是因为自己对在线出行不够懂。而对陌生的领域保持谨慎是创新工场的投资策略之一。
不过,2014—2015年却投了很多的出行和汽车后市场的创业项目。这显然是在经过一番认真研究之后。虽然最初投资时可能还没有“共享经济”这一概念,但那种拼车类的出行服务模式有其市场和模式优势,很快共享经济热潮就席卷了包括出行、汽车、租房等领域,拼成市场上更是群雄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