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用数据招聘可能是这样
图片: 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编者按:本文来自醉创业(微信号:drunkstartup)。原文来自 First Round Review,由醉创业编译。
导语:
如果说创业以来,对做一个公司的哪方面感触最深,那一定是招聘。作为「人」的信徒,我一直觉得,能否做成一件事,一切最终都会回归到「人」上。可惜,人也是最复杂的动物。「醉创业」也从没停止讨论过这件事。关于创业公司如何招聘这件事,我有很多零碎又深刻的记忆。
想起 Sam Altman 说的,创业公司应该「Hire the best people you can」,现在再想起来,什么是 hire, 什么是 best, 什么是 you can,都有了些新的认识。
想起人们总在争论,早期员工应该有一定的「多样性」(diversity),还是风格都差不多更好。
想起雷军老师初期招人,在大公司楼下的咖啡厅一坐,轮流给人打电话说下来坐着聊聊。也想起钱晨老师看不上罗永浩老师,后来又加入的故事。
想起 CS183C 里 Reid Hoffman 说,早期你应该多雇 generalist, 越往后你应该越雇佣多一些 specialist。当然,能不能把他们搞来就是你的本事了。
想起年初去 Zenefits 参观时,中国的员工给我讲他们一年多从 30 人到 600 多人的神 (kong) 奇 (bu) 经历,与文化上的巨大挑战。
想起和朋友喝酒时我诉苦说,哎公司太小没钱又没品牌,招好的人很难。也许度过这个弱小的时期,之后再融融资可能会好点儿。然后朋友看着我说:在公司的任何阶段,你都应该找的是能把公司带到下一个层面的人。所以之后如果你的招聘变容易了,那就说明你的标准放太低了。
......
「招聘」真正的纠结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很难预估「投入产出比」的东西。虽然我们一直被教育「招人很重要」,但我们也都遇过那种,面试了几十个人,或者搜寻身边一大堆朋友,仍然碰不到合适人选的挫败时刻。这时候,「调整一下产品界面」和「做一点市场营销活动」就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了。于是,我们时间的天平就开始远离招聘...好的人自然也就不会自动出现...如此循环,万劫不复。
这篇文章又描绘了我幻想过的另一种招聘景象,那就是你的 HR 突然像销售团队管理销售业绩那样开始用数字管理招聘了...她 / 他们不但知道要招来一名好的工程师首先需要看多少份简历,还能告诉你每个招聘渠道的成功率是多少,或者去哪个学校宣讲的成功概率最高...妈呀,这简直是仅存在乌托邦里的故事。我不知道有多少创业公司能做到,maybe data-oriented recruiting is like teenage sex. Everyone talks about it,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o do it......但是不管怎样,看看也是好的。
正文:
Eric Feng 在仅仅三年内就将 Hulu 改变了很多。作为该公司雇佣的第一个高管,他在发展 Hulu 网页、App、市场推广及营销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他还是公司的发言人,甚至自己编写了网站前端的大部分代码。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Hulu 一跃成为了第二大视频网站,每月吸引着 4300 万名观众。Eric 的一个特殊技能将以上变为可能:他非常会招聘。
在他离开上一家公司的时候,就已经组建并领导了一支横跨技术、产品、设计和运营领域的 80 人的队伍。现在,作为 Flipboard 的首席技术官,他在用自己学会的众多策略培养另一支明星队,尤其是这一条:
你需要像重视产品数据一样地重视招聘数据。你是否将候选人入职率看得与产品 DAU 一样重要?你的 HR 是否能除了告诉你招聘进行得不错,还能用数字告诉你为什么不错?
「W·Edwards Demming (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数据科学家)说过,『你无法管理你不能测量的事物。』(You can't manage what you don't measure)」Feng 说。在我们最近一次 CTO 峰会上,他概括了他处理招聘数据、吸取重要教训的策略,以及如何将他们学以致用。同时,他也为公司如何将世界级人才招进门提供了很多忠告。
开始
你需要的第一个公式比较简单。当你在考虑招聘每一级的目标数值时,就直接把上一级的数值除以 4。像很多其他 HR 经理一样,Feng 指出了在招聘流程中的四个重要阶段:寻找、筛选、面试、聘用。
当你考虑需要雇用多少人的时候,做一些快速的除法(或者乘法,取决于你从哪头算起)就可以。假设你现在想招一个工程师,你的招聘倒金字塔应该看起来这样:
如果你确定了 64 个候选人 应该会有 16 个能够进入到你的筛选阶段 4 个人能够走到招聘阶段 1 个人应该拿到最后的 offer (并且他非常有可能会接受这个工作)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指导方针,但它很有帮助。「当你明白这个流程以及你在每个阶段需要有大概多少人,你就能够调整那些不是很平衡的地方。」Feng 说道,「就像个漏斗一样,如果你想招一个人,你的漏斗最上方就不可能只有一个人。那样是不会成功的。我可以向你保证。」
去算一下这些数字,按照每一级别除以四的标准,你就能找到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效率比较低的地方。
当然,在每一个阶段,仅仅数字上成立是不够的。还有一些可以帮助创业公司招聘到最好人才的方法:
找人:从 64 到 16
在你进入到下一步之前,你需要去找到足够多的满足你要求的候选人。Leader 们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多样化。也就是说,你应该在三个最大的招聘渠道中找到数量大致相当的候选人:主动招聘、等待招聘(即候选人自己找上门)和内部推荐。当来自一个渠道的人数明显超过了其他渠道,公司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你需要知道来自每一个渠道人员的数字,Feng 说。
「接受内部推荐但不要只关注内推。如果你只关注内推,你的候选人圈子就会缺少多样性。而且当你用完你的人际关系时,内推这个渠道也会开始枯竭。」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招聘通道,一个可以在公司壮大的时候能够继续满足你的招人需求的通道,这要靠你对于这些渠道的掌握:
内部推荐(最受欢迎的渠道):
「我看到有些公司实行内部推荐项目时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当他们说,『好了,现在我们得进行内部推荐,所以我们要给推荐人发奖金。来吧。』」金钱鼓励很好,但是 Feng 说,一个成功的推荐渠道需要的不只是奖金。事实上,你应该不断向你的团队告知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新人选。
「在 Flipboard,这已经成为新职员入职流程的一部分了:在第一周,新人们和招聘队伍坐在一起,讨论公司的内推机制。」Feng 说。他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新职员甚至会被要求快速过一遍他们在 LinkedIn 和 Facebook 的关系网,看看他们有没有认识的可以推荐的人。
内部推荐不应该止步于此。「你应该在每周的内部讨论会和员工大会时强调空缺的职位,比方说,『嘿,数据组缺两个人,他们需要这样那样的经验。』这样的信息往往能走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