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寒冬五问

站长资源 2021-07-09 13:20www.dzhlxh.cnseo优化

我们这个行业,每到年底就会收到各种年会、峰会、论坛的邀请函,移动医疗自然是其中的必备环节。但相比往日,参与其中除了例行公事之外,少了许多兴奋。因为除了让人熟悉的几家大公司之外,新鲜感在今年的缺席成了常态。

为什么会这样?从头来理一下思路,自移动医疗火爆以来,我们听到的故事大体上是这样的:

医疗痛点 > 解决方能 > 聚集医生或医院 > 吸引患者 > 做成平台 > 挣很多钱

这个模式在移动医疗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难点都不一样。早期,最重要的是发现痛点进而提供解决方案。而无论是抄国外还是抄国内,各个痛点几乎都已经被发现以后,随后,医疗资源的争夺就变得白热化。

但在进入 2015年 以后,人们发现,患者并没有随之而来,平台更是遥不可及,移动医疗要么在重复过往的故事,要么就是追捧几家明星公司,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似乎越来越少。移动医疗的 “热” 正在慢慢变冷。

这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当整个行业仍然处在需要持续烧钱的过程中时,需要有持续的创新来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否则,一旦没人愿意接盘,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这对移动医疗如果不是打击,至少也要延缓发展。

在过去一个礼拜,与几位投资人或多或少交流到了这个现状。很明显,大家对这个现状都有所感知,并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路。这里把投资人提出的观点总结出五个角度,供大家继续讨论。

要布局,但不核心?

没有投资人表示要放弃移动医疗这个领域的投资,实际上,一直有新的移动医疗创业项目融资的消息。而且进入 11月 后,几个项目的 A 轮融资就没有低于千万级人民币。但从投资机构自身的判断来讲,移动医疗的重要程度正在下降。

大致的理解是这样的,基本上医疗领域的投资可以分成几个大类:医药、器械、服务、新技术和移动医疗。但从几家专业型医疗基金的分配比例看,移动医疗往往和医疗服务一起所占的比例大都不会超过 20%。

“这段时间的感觉是,移动医疗领域相对比较乏味,已经丧失最初那段百花齐放的势头。” 一位投资人表达了他的感受。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移动医疗在经历了一段爆火之后,没有像其他领域一样,使医疗服务发生质的改变?

其中一个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的理由是,医疗行业的壁垒太高了。政策壁垒是最鲜明的摆在台面上的,整个医疗服务场景线上化还需要诸多制度突破。但壁垒显然不止这一个。比如医疗群体本身对移动医疗的接受程度就十分可疑。

移动医疗几乎无法给医生带来实质性收益。加上医生大多数时候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在移动医疗平台,这将使他们直接暴露在医疗风险下。抛开全部这些,那些真想拥抱互联网的医生也要考虑,团队在哪里,设备在哪里;否则,一个单打独斗的医生能否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曾有创业者跟我探讨过这么一个问题:一个行业被改变的难易程度是什么决定的?他思考之后的结论是:知识积累。想来真的很有道理,知识积累越深,变量就会越多越复杂,改变就越难一蹴而就,所以医生的诸多顾虑就可以理解。

如果这个问题难以理解,其实可以参考民营医院多年的发展历程。医改几乎已经给了民营医院所有可以给的政策,但民营医院依旧发展得非常缓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医院无法提供团队。

但大家不愿意放弃移动医疗,因为这注定是个方向,只是没人知道还要多久。

巨头之外,是否还有机会?

这里的 “巨头” 要考虑两个层面,一个是移动医疗行业内已经出现的巨头,比如微医、春雨、丁香园;另一个就是 BAT。

行业内巨头的共同特点就是有了相当大的积累,包括时间积累、用户积累、经验积累。但问题是,整个移动医疗都没有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此时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本着 “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的原则,既然已经跟着大公司到了 C 轮、D 轮,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他们上市的那一天。

其实这也是另外一层赌注,就是说对于同样没有盈利模式的两家公司,一家在初创、一家在 D 轮,如果初创公司讲不出一个特别动人的故事的话,恐怕一个理性的投资机构会更倾向于 D 轮的公司。这也就是为什么挂号网能融到 4 个亿美金,而很多初创公司找 400 万都很难。

为什么说没有盈利模式这事儿现在变得非常严峻?投资机构是非常现实的,投出去的钱需要有回报。所以,除了跟着 D 轮投之外,有投资人的另一个选择是那些已经有一定盈利的公司。但这在移动医疗领域实在太少了。

可是 BAT 对移动医疗有什么影响呢?他们自己的医疗也做得并不出色。但 BAT,尤其是 A(阿里)T(腾讯)在移动端流量入口的巨大掌控影响巨大。

首先,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已经在下降,这里有一个所谓 “罗杰斯扩散效应”。

简单的说,就是渗透率超过 84%的时候增速就会下降。关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不同机构的统计数字不太一样,但基本上已经都在 60%以上。智能手机增长放缓所带来的问题就是,app 的红利期快要结束了。所以存量市场的争夺就变得更为重要。

问题是,BAT 在存量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百度在今年初发过一个报告可供参考,主要应用垂类 Top3 app 的份额均已超 70%,BAT 三家占据移动端 Top20 app 中的 17 个,BAT 在移动端所占据的媒体时长近 60%。

虽然三家尚没有绝对占据市场, 但这仍然让初创者获取流量的成本变得非常高。所以有人戏言,原来的互联网领域是 BAT 抄你怎么办,现在是 BAT 不投你怎么办。这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 BAT 也束手难策的医疗领域。但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严峻,当砸钱都刷不出流量时,你该怎么办?

那个在用户手机上架一个 app 就能躺着把钱挣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技术主导型还有机会?

仍然要强调,移动医疗没有被放弃,更多的人是在等待时机。那么眼下这个大家比较空的时候,什么有可能成为新的爆发点呢?有投资人跟我提了两个领域:基因测序和 3D 打印。

这两个领域其实在科研领域都已经火了很久了,但在直接面向用户市场应用方面则开发的远不充分。但这两项技术都有一个共通特点,是跨学科的,在横向市场上比普通的医疗器械要广泛得多。

基因测序属于体外诊断的一种(下表可以帮助认识二者的关系),而在 2015年 的特别火爆主要得益于一个概念:精准医疗,因为它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治疗方式。

中国对精准医疗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计委,要求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4月,国家卫计委官员透露,中国版精准医学计划正在酝酿;近期,精准医疗有望写入十三五。

3D 打印技术的成熟度尚不及基因测序。不过 SmarTech Markets 公司对市场的分析,3D 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 2015年 约占整个应用市场的 37.8%,而在 2023年 将达到 41%,达到近 8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这个市场预期显得略有些遥远,但中国陆续发布的《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中国制造 2025》等制造强国推进计划,以及技术上的不断突破都在推动 3D 打印的快速发展。

不过这两项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它们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每一项新的技术出现,都对市场是革命性的变化。所以如果投资,选择的团队应该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研发能力,而不是只会玩概念。

中医是不是个新的风口

在移动医疗前期的发展中,中医几乎没有创业公司出现。只是到 2015年,一系列中医领域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开始出现,但数量仍然不多。正因为中医的互联网不充分,反倒让很多人感到它有更大的挖掘空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zhlxh.cn 金源码 版权所有 Power by

网站模板下载|网络推广|微博营销|seo优化|视频营销|网络营销|微信营销|网站建设|织梦模板|小程序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