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侮辱人也要注意分寸
在这个不许谈论鬼的地方,妖总能兴风作浪。所以,但凡有关于妖的电影都有一种小人得志般的生机蓬勃。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电影都叫嚷得大张旗鼓,也烂得理直气壮。比如之前的《捉妖记》,以及这一部《万万没想到》。
是的,《捉妖记》是一部烂片,从动画技术之外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如此,只不过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被吹捧到了莫名的高度,时间终会还以它该有的颜色,而《万万没想到》或许不用等待那么久。除了圈内与这部电影有关系的、身份不便于发表观点的人,很多影迷都会直接震惊于这部电影的劣质。
近期的中国院线,人们都在以《从天儿降》之类的“错别字三部曲”为耻,但是,那类电影从一出生,大多数人就知道它就是一部携带先天基因缺陷的烂片,而这部电影不同,“叫兽易小星”无论是网剧的历练还是人气的积累,都总会让人期待看看他进行大银幕转化后的结果。但从现实来看,期待和结果之间的落差相差光年。它不但没能具备电影独有的风韵,甚至也彻底丧失了网剧该有的灵动。同样是网剧出身,他远不如大鹏聪明和放松,后者直接打通了现实和虚构的身份,套用了一切能套用的资源,用纯粹的笑料喂养观众。而易小星毁掉了熟悉的系统,却没能重建一个新鲜的体系。
其实,最令人愤懑的其实还不是作品本身的、技术层面的烂,而是做出这部烂片时,这些从业者肆无忌惮的态度。如果说《捉妖记》烂得有理有据有节,而《万万没想到》就是烂得无心无脑无赖。对于很多烂片来说,即便是何炅的《栀子花开》那一类,我们也能体会到创作者的某种努力,他们只是不具备做出好电影的技术和意识,但是态度最起码还是在轨道上的。但《万万没想到》不是,这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有一种理直气壮的无赖相,几乎就差让演员们在头顶上顶个标语写上:我就这样,你们能怎样吧?
从编剧导演层面开始就从未想过要认真讲述一个故事,这个破碎、浮夸、毫无逻辑的叙述,我宁愿相信它就是随便对付出来交差骗钱的,不然,那只能说明这一帮人,包括易小星在内就不应该吃电影这碗饭。再看看演员,第一幕开始,师徒四人站在荒郊野地对台词的样子,还不如随便哪个民营公司尾牙年会上自编自导的小品。你们这帮演员既然连表情都懒得布置,连动作都不想设计,那还接这个电影,费这么大阵仗干什么呢?从《万万没想到》之中,看不到哪怕一点对于演员这份职业的基本尊重,你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你凭什么要求观众对你报以敬意?
直到如今,中国商业片从业者也没搞清楚什么叫做“电影类型”,你说,这片子属于哪个类型?如果你傻傻分不清楚,你写它的时候就注定混沌莫名。抽丝剥茧地去看,这基本是一个底层屌丝最终倒转成英雄的戏,但是你好好去写这个故事也就罢了,为什么非要夹杂一堆神神鬼鬼呢?唐僧八戒沙和尚那三个人在一个罩子里一会穿插一段无聊地耍贫嘴,弄个馕啃来啃去,目的是什么?王大锤和孙悟空构成什么关系?难道他们的组合就是为了逗比吗?慕容白一会负责保护众生一会负责毁灭世界,到底因为怎样的心态?心魔、封印以及他本人的肉身,到底如何相互纠缠又互相抵牾?如果你真的想构成一组人性困境——保全全人类就要牺牲自我的寿数,自己极乐就要毁灭他人——那么你就把这一点做足感情,但这一点也遮遮掩掩,缺乏交代的能力。当然,这电影里还透露了一点点对当代的嘲讽,那些武馆的壮汉,外强中干,对于公共事务只愿袖手旁观或者“快乐地逃跑”,这群人害死了小镇前公知——小美的爸爸,最终在小美的呼喊下,普通人觉醒后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对抗权势。这一点,作为一部商业电影,你又不敢放大。最后就彻底变成了一部完全没有笑料的插科打诨。
路人买个烧饼突然蹦蹦跳跳地用嘻哈歌颂一遍慕容白,找个黑人老外撑把伞卖弄点基情,找一帮胖妞卖丑卖怪,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吗?还有一只小狗,负责卖萌,类似《捉妖记》中胡巴的替代品。好像现在这帮做电影的,觉得找一坨小动物,再随便对付点滑稽动作,让每个演员挤眉弄眼几下,就足以变成所谓的合家欢电影。问题在于,你即便做一部闹剧,每个人物的性格和行动都要有动机和逻辑啊,你不能让一帮精神病一样的人物像多动症一样地干出一档档毫无缘由的事,然后把这一切堆在我面前让我自己消化啊。这难道不算一种对于观众的侮辱吗?
《西游记》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跨代际原生超级IP,每当电影人缺乏点子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玩一玩。结果,大多数拍摄这个题材的人做出的都不是电影,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贩卖的其实都是那个故事原型的山寨衍生品。罩上师徒四人的故事壳子就开始随便发挥,如果自己没能力把握故事走向,就干脆让人物都变得疯疯癫癫,好像一旦如此,每个演员只要能放下偶像包袱,一起抽动身体,挤眉弄眼,就自然达成了周星驰式的无厘头。可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呢?当然了,买家秀永远不知道自己正在丢人现眼,总觉得自己和网红模特一样曼妙摄人。
喜剧,其实是所有大分类中最难掌握的一种,它需要洞悉人性的一切弱点和伪装,谁真的有能力俯视众生又没因此彻底脱离俗常,才真的有驾驭喜剧的功力。如果你不具备那种通透,还总想大张旗鼓地搞笑,最终只能落得如今这种令人尴尬的下场。这部电影中的所有人就根本没有领会,到底是什么使人们真正发笑。这电影自以为有现实主义的笑料,但所有笑点都离地万里;好像觉得掌握了无厘头的分寸,但每次耍宝都寒风嗖嗖;一切特效都向玄幻靠拢但实际上这故事和玄幻根本就不挨边,现实一些讲,这就是一部低成本《捉妖记》混搭十块钱特效版《大圣归来》,最终变成了周星驰乡镇模仿秀的烂样子。
由于投资、由于宣发能力,由于各种商业元素,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就已经被吹捧得无以复加。当它从话题上变成一种社交产品而不只是电影本体,从排片上生成碾压之势的时候,一切就已经彻底变化了。 除非有一些奇袭的小片或者同样投资规模但口碑远高于它的大片正面冲撞,不然,这电影再烂,也不会阻挡它最终的收割。中国的观众去往电影院,很大程度是去逃避现实、避难的,而这一次,却在影院里迎头撞上了灾难。
其实,哪里的市场都会有烂片,当我们知道一部电影是烂片,然后用对待烂片的心态对待它,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现在正以一种隆重的态度去建构一部烂片,再更加隆重地吹捧和销售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