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社交 我们的时代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
无论我们的科技进化到什么时代,我们的精神层次经过多少次洗礼,人类的本能不会因为外界的改变而变化。
互联网创业者都在找那所谓风口上的猪,殊不知这头猪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你要做的是一款社交产品,它是做什么的?解决用户痛点吗?这种说辞有点官方,不如说成是满足用户最原始的需求。用户的需求五花八门,但芸芸男女需求的共性其实并不复杂,原始驱动力这个东西才是最接近答案的回答。
从爆款应用“17”说起
这几天一个来自台湾,国民老公王思聪投过的App火了,叫“17”,主要功能图片分享+短视频+视频直播,用户还可与平台广告分成。平均一千人观看收入有一块钱,然而达到100美元才可以提现。
至于这款App为什么火?想来大家都清楚,肯定不是因为“我们的老公”是投资人,也不是因为这玩意可以用户分成,你可以算一算需要累计多少人观看才能得到那可怜的分成。真正的原因是这里,我们可以“告别干涩的文字图片,体验到俊男靓女们的爱情故事片”。
诚然,我们早已告别了若干年前硬盘普及此类艺术的初级阶段,但在一款App上看直播的啪啪啪,对于我们仍然极具诱惑力。无论你来自哪里,北上广深还是四五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只要你拥有一部手机,那么一切都OK。
在微博上搜索“17app”,#17app#的话题主页狼蚁网站SEO优化,近1500万的阅读量,足以说明这款应用的火爆。有些产品的火爆就是不讲道理的,这与产品形态和背后的商业逻辑没有太多的关联,就好比描述这个产品并不难,高大上一点可以说“Instagram+periscope”,要是想接地气的话,直接就说是9158这样的在线秀场。
就是这样一款没什么创新、用户体验不完善、没什么明晰商业模式的产品,却能够凭借最简单的功能吸引到用户的关注,不知道那些个自诩深谙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和分析湿们怎么看?这可能就像一个“皇帝的新装”一般的道理:最简单的事实就在表面,社交产品的真谛没有那么多,无外乎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让用户知道我能做什么,仅此而已。
有趣的是,这样的产品注定要面临社会伦理的评判,污秽下流的标签怕是掀不掉了,但毋庸置疑的是,17的产品力是高明的,是最懂用户心的。
马斯洛不是“万能成立”的,但“性”是实打实的内功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生理需求是最底层的,从某种角度看,这个最底层是不客观的,怎么能把人类最原始的本能说成最底层呢?肉体承载着灵魂,只有肉体的欢愉才能有上层需求的追求。倒是“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国革命宣言,看上去切合实际,这三个词适用于人们每一层需求。
拿一款社交应用说,这三个词对应的是“去中心化、连接一切、聚合兴趣”,看上去17app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如果要细究它何以一夜爆红,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找到明晰的对标。
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大V,这里的意见领袖是真正敢于“正视”自己、“晒出”自己的人,是为去中心化;”通过“17”不仅可以看到很多在线直播的与“性”有关的视频,也能解决自己无聊的需求,它不仅免费还能赚钱,这算是连接了需求的供求方关系;而兴趣呢?本质还是好奇心和窥探欲,晒的人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看的人解决了窥探欲的蠢蠢欲动。
的确,一言蔽之,还是性。
弗洛伊德说,性是人类一切行为最原始的驱动力。性的魅力无孔不入,无论男女,心理满足的冲动都是强烈的。约炮神器绝不是某上市公司一家,无论是早期的论坛社区、后来的IM工具,还是人人、豆瓣、微博、微信,直到现在的匿名社交、图片社区,性的社交无处不在。
性无处不在,一个简单的例子,女为悦己者容,美图秀秀的出现对于很多女性用户而言,以展示自我的美丽为主,以期获得更多人的称赞,这本身而言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类似被男人追求的快感,这足以看成是性的前戏。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社交应用都几乎内置了美颜处理的工具功能,不美颜,不社交;无满足,无社交。
说社交始于约炮,没有问题,有趣的是我们看到工具类app也迈开了追赶的步伐,Uber、滴滴、各种上门服务应用,不必多多例证了。
性的社交,看来不止于社交应用,性的符号有伦理的基因在其中,但它绝不应该是伦理批判的对象。
结语:大江健三郎先生有一部《性的人》,有一部《我们的时代》,内容与本文说的自然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但在这里两部小说的名字却最恰当的结构了我们如今的一个现实——性的社交,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