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失利走低 不在对手滴滴
其实相当部分用户对Uber的支持并非在产品本身,而是以为Uber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的商业模式。但铁哥提醒诸位,Uber进入中国以来,从未真正彻底适应中国文化,在文化差异背景之下,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是无法结出成功的果实的。
铁哥曾经一度是Uber的忠实用户,几乎是出行必备软件,最近却鲜有使用,甚至在撰文前已经彻底卸载了这一已被我视为鸡肋的产品。近来Uber团队不断向外界透露信息,认为Uber有今日被动局面完全是由对手的不良竞争造成,自己的模式和服务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作为商业工作必然是要面对同行竞争的,但如果将企业的走低完全归结于对手的不良竞争则难免有失公允,铁哥以为Uber走低更多是自身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高补贴惯坏司机
Uber进军内地之前,专车平台竞争主要集中在向用户发红包,以此拉低用户的专车使用门槛。而Uber进入之后,开始采取向司机的高额补贴手段,以高额补贴以吸引司机加入,提高专车市场占有量,以此提高用户的打车效率。
从商业上看,补贴司机的行为是企业自身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站在专车行业的有序发展角度来看,对司机的高额补贴使整个行业进入全面的资本角逐时代,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以产品以及用户产品体验为核心,而是能够持续烧钱补贴司机的资本层面的竞争。
而最为恶劣则在于,相当部分专车司机不再是以勤奋工作换取劳动报酬,而是投机的以赚取平台补贴为工作重心,于是,当平台补贴力度大时,专车司机趋之若鹜,甚至用各种手段刷单以换得高额收益,当平台补贴力度收紧,投机已经习惯的司机自然流失。当专车平台对司机的绑定仅仅是补贴多寡时,其与司机的关系是极为松散,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最近Uber补贴力度已经难于辉煌时候的每周7000元相提并论,相当部分Uber司机已经转投其他平台,Uber只能自食其果。
其二,不接地气规则伤害体验
起初铁哥对于Uber一些规则是有几分好奇心的,如Uber所采取的是系统派单模式,而司机在派单之初是无法得知用户的目的地的,这也意味着司机是没有挑活的可能性和动机的,有利于用户体验。
后来体验数次才发现自己的幼稚,通过高补贴的教育,Uber司机已经变得愈加功利,而Uber的补贴是以接单量为标准。这也意味着,Uber平台司机是喜欢路程短且交通顺畅的单子,对长距离耗时订单是十分排斥的。但由于是系统就近派单,司机未能有任何选择权,当系统所派订单非司机心仪目的地时,相当部分司机采取较为粗暴的手段:电话令乘客取消订单,如若乘客不从,司机就违约不去接客,由于未能完成订单,用户无法对司机服务进行评价,即便找平台投诉也是只能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投诉。
当平台补贴力度最大时,司机拒单量越高,原因也很简单,每个司机都在冲接单量怎会为职业道德牺牲自己收益?而用户只有上车才对司机有打分权,用户对司机的单方面解约几乎无任何约束力。产品设计与中国国情以及自己所造成的行业背景完全不符,已经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Uber的本土化改造绝非服务器迁入国内如此简单。
其三,与政府对抗影响行业未来
今年以来,关于专车平台的争议始终未能停止过,四五月份,全国多个地区发生出租与专车司机的冲突,多个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碍于多方压力将专车定性为非法运营。
而铁哥以为这其中有两件事尤其值得注意:1.在Uber的高额补贴带动之下,专车价格一度已经低于出租,出租市场进一步萎缩,而任何组织或企业在现阶段都是无法彻底替代出租的,在价格的不对等前提下,专车与出租如何能和谐相处?2.在发生对抗事件后,专车平台应与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出租企业进行友好协商,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但我们鲜少看到Uber与政府有关部门接触的消息。面对出租与专车的对抗,Uber所采取的一直是不谈判不接触的傲娇式态度。在此态度带动下,专车行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离心离德无法协商,专车的合法性问题至今未能有根本性解决。
除Uber 之外,其他企业多与政府有接触,Uber为何能有此态度铁哥至今想不明白。
其实相当部分用户对Uber的支持并非在产品本身,而是以为Uber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的商业模式。但铁哥提醒诸位,Uber进入中国以来,从未真正彻底适应中国文化,在文化差异背景之下,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是无法结出成功的果实的。
如今Uber将自身的失利多归结在其社交账户的封锁上面,其借口找的真是辛苦。
作者: 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