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半年APP运营报告看O2O市场态势
日前,小西几位朋友都在转发一份上半年的APP运营数据报告,其中有一些数据颇有看点,可以从侧面分析O2O行业和企业的现状。特录于下,供大家探讨。因为有图在前,文字从简。
第一,在线团购层面,活跃用户数的数据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一超两强”的局面。
此前,在团购层面,已经有不少数据和表述。但都是以交易额、市占率论英雄。简单说,大家公认的市场份额是,美团占比62%,点评占比20%、糯米占比15%。而从这个报告中披露的日活和月活数据来看,基本印证了这一市场格局,美团、点评和百度糯米分列前三位。从月活来看,美团的月活总数,大致相当于两个大众点评,六个百度糯米的量级。
当初百团大战的战果在安卓端看起来似乎更为明显。前三名之外,拉手还算保有一定份额,而惨淡上市的窝窝团数据的确非常一般,无论日活还是月活,连美团商家端的数据都比不上。
而排在窝窝团后面的是点评团购,看来点评的团购业务一直进展有限。为什么大众点评在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再强调团购交易额,反而重拾广告模式的老路?答案其实就在这里。
其二,关于在线团购APP的应用时长和次数,商户端高于用户端是正常现象。但相对于美团和百度糯米,大众点评商家端表现出人意料的乏力。唯品会用户端的应用时长仅次于美团商家端,可见用户的确很乐意在上面逛。
一般来说,团购应用主要满足的是用户的即时性消费需求,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买完就走,不会有太多停留。但在商家端情况就不一样,涉及运营多个细节数据,商家会在上面停留一段时间,做运营分析,其时长基本都会超过用户端。因此,像美团团购的人均使用时长要比美团商家短,而百度糯米的人均使用时长也要比百度糯米用户端要短。
但是等等……这里好像有个问题——点评的商家端去哪了?
如果以日活和月活的数据来类推,大众点评的商家端和用户端也应该依次排在美团和百度糯米的中间位置。但在榜单中,我们只发现了大众点评用户端,商家端却没有见到。如果单纯从数据来分析,说明点评商家端的使用次数和时长排民看来是非常靠后,进而可以说,点评在商家移动端这里的表现也的确很弱,活跃度比较一般,点评商户与点评的互动操作与美团、百度糯米相比,存在有比较大的差距。
然而,再往前分析一下,其实这不太应该。因为点评在商户基数方面并不小。同样的逻辑,点评商户端的时长和次数不应该太弱。这一点与报告中的数据的确不太符合,令人费解。
其三,票务领域,猫眼电影在活跃用户数上领衔电影票务市场,与其票房出票量规模一致。未来猫眼从“交易”层面再补足“交流”功能,有望在次数和时长层面都能独占鳌头。
首先说,铁友火车票过去一直没有注意到,但影响力的确很大。铁路的用户基数红利,以及供给的紧缺,使得它在时长和次数上占有不小的优势。
在电影方面,根据美团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猫眼电影交易额突破60亿元,超过2014年全年,占据了中国电影在线购票市场70%的市场份额。目前,全国平均每售出3张电影票,就有1张来自猫眼电影。从猫眼客户端的活跃度看,是与这个交易体量相符的。
至于在时长上,豆瓣电影超过猫眼,就体现了两家不同的基因。
猫眼从交易切入,主旨在于帮助用户最快的速度买到合适的票,而豆瓣从开始就具备很强的媒体基因,是从交流切入。交易重在效率,而交流重在探讨深度。这直接造成用户花在两个客户端上的时间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次数和时长的榜单上很可能会再次发生变化。因为猫眼在交易量上取得优势地位之后,正在从交易跨入交流,补足在媒体内容层面、用户交流的短板。未来,猫眼用户花费的时间就是“交流”+“交易”,既满足交易效率,又满足内容深度了。两头都被它占了,在电影行业内的影响力会更大。
所以,如果下次见到报告,发现猫眼无论在活跃用户数还是在次数和时长层面,在电影票务领域面都占据第一的话,可能一点也不需要惊讶。
最后,我们看一张对消费场景的分析,可以看到上门服务的潜力有多大。
以家、宿舍为主要场景的消费场景密度占到最高比例,超过30%。这也是为什么,当很多人已经觉得上门O2O、校园O2O已经近于红海的时候,依然还不断有新的加入者进来。只是眼下,当寒冬来临的时候,希望他们还能坚持下去。
黄小西:互联网战略智库,营销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