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了那么多年的音乐收费 怎么就那么难推进?
国家版权局不久前下发《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并责令各大网络音乐平台在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通知出台后,音乐人叫好,网友担心起自己的钱包,歌迷忙着照攻略囤歌。
对于网友的担心,阿里音乐CEO宋柯表示,暂时还没有相应的收费措施:“因为这个政策也才出台,对策现在还不好说。”
笔者调查了周围的亲朋好友,可能是因为音乐作品太海量,大家都表示没受到什么影响,想听的歌都可以找到。有几个人又谈论起前几年听到类似消息时,连夜下载几千首歌的情景,因此又纷纷怀疑是狼来了的故事。
不管是真是假,音乐正版化道路是不可逆的。看看国外的道路就知道了。
不过,先来看下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喊了那么多年的音乐收费却一直难以推进的原因,对于再次重整旗鼓前行是有益的。
用户习惯性不收费
多年来,很多人已经习惯不为音乐花钱,这在我国是同样存在在视频等领域的问题。
有媒体曾在网络做过一项调查,根据网友最终投票结果,愿意有偿下载网络音乐的网友仅占两成。如果网络音乐收费,多数网友表示将采取大量下载存储免费音乐的方式来应对。
在国外,用户大多已经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仍然不愿意支付高额的费用去从网上下载音乐,所以普遍采用包月模式。
因此,用户习惯性不收费是推进音乐正版化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培养用户习惯又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此之外,由于消费者不愿付费,音乐平台仍然不会全面收费。这就需要各大平台的配合以及市场规则的形成,如果有一家不收费,音乐收费都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音乐平台商业模式不清晰
前不久网上盛传一篇《Hello Kugou终成回忆》,文中指出酷狗常年受版权与盈利之困,收购无门上市无望,或将被腾讯收购,成为QQ音乐的附属。
在PC时代酷狗之所以能获取如此大量的用户,在于其给用户提供的免费服务,免费听音乐、免费下载。对于其长期以来的“免费基因”,要其向用户收钱,难以出手。
酷狗一直号称以广告和游戏的收入来养音乐,而这些产品对音乐平台获取更多关注音乐本身的用户并不能够提供支持。很多和酷狗一样的音乐平台其营收主体也来自游戏、广告、直播间等与音乐本身无关的产品,因此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商业模式不清晰,版权费用却一直水涨船高,早在2012年,数字音乐平台版权支出低的就要两三千万元,高的约七八千万元。因此,虾米、天天已经靠上了阿里这棵大树。如果不能创新商业模式,而又得不到巨头的支援,酷狗等音乐平台今后的路将会越来越艰难。
监管有难度
虽然国家版权局在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上连连出台文件,打击有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国内数字音乐版权相关法律依旧不够明晰,而这又会对监管造成不力。
首先在音乐版权的归属问题上法律界定模糊。根据法律来看,音乐版权归属者为音乐作曲者、作词者、表演者、录音制作者等多个群体。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录音制作权”主要归属于唱片公司,市面上流行音乐的版权也大都归属于唱片公司。如果唱片公司内部版权管理混乱的话,版权的归属性依然无法确认。
其次,互联网基于共享和免费的基因使得这个市场惯性很大,用户的反对力量也就很大,这就给监管部门造成很大的舆论压力,因此虽然喊了很多年的口号,却没有明确实施。
互联网监管的特殊性又造成监管的困难性较大。在这里侵权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技术途径实现,这无疑加大了打击的难度。
正版化道路不可逆
如今,大家对于音乐版权越来越重视,内容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和视频一样,在线音乐行业版权与付费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转型的阶段,还会有很多困难。在正版化前进的路上,已经轧过了快播,未来还将会轧过更多的小型音乐网站。
然而大的音乐服务平台已经前瞻性地对音乐版权进行了布局。几年之后,当用户消费习惯已经形成,互联网平台摸索到固定循环性的音乐传播服务变现模式,音乐的春天可能就会真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