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如何把数据中心建在海底
站长资源 2023-07-29 07:20www.dzhlxh.cnseo优化
在海南上网追剧或者浏览云相册,数据流量并不都是来自陆地之上的数据中心,有可能来自海底的服务器,通过光缆最终传输到网络终端客户。
在全球,已实现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中国。7月27日,《环球时报》记者在海南海底数据中心采访时,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开发项目总经理蒲定介绍说,美国的微软公司以对环境较为苛刻的标准,将数据中心建在了温度更低的苏格兰周边的北海海域水下,且没有对外推广大商业应用。而中国则采用了与微软不同的技术路线,第一次将数据中心建在了海南陵水近海海底,水温高、环境复杂,施工技术难度更大,但却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2022年12月,海南海底数据中心成功将全球首个海底数据中心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放入海底,近300台服务器开始向外输出数据。这是全球商业海底数据中心运营的先河,中国又创造了一个全球第一。
在采访中,蒲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全球95%以上的数据业务还是优先选择陆地传统数据中心,但海底数据中心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新的赛道。目前全球研究和推动海底数据中心建设的领军企业分别是微软和海兰信,而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在这一领域各有所长,处于并跑阶段。中国在海底数据中心的创新,有望成为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突破技术封锁的典型领域。
省电、省水、省地,低能耗、低成本、低时延,是海底数据中心相比于陆地数据中心的天然优势。蒲定说,“以陆地1万个机柜为例,同等算力的海底数据中心,每年能节省用电总量1.75亿千瓦时、节省建设用地面积9.84万平方米、节省淡水15万吨。此外,数据舱内恒压恒湿无氧无尘的环境还会让服务器的可靠性大幅提升。”
但是将数据中心建在海底,享受海洋水体带来的诸多有利条件,在技术实现上并非易事。
《环球时报》记者从海南海底数据中心了解到,建设海底数据中心就是将服务器等IT设施安装在海底密封的压力容器中,用海底复合缆供电并将数据回传至互联网的数据中心。作为核心装备的海底数据舱单个罐体呈圆柱形,重达1300吨(含基础底座),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罐体直径3.6米与“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相当,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数据舱”。
蒲定说,“中国的施工方案是先在工厂预制好海底数据中心模块,并在陆地进行充分测试和预调试,等到部署时,即使是一片空海,铺设好海缆后,我们就可以在短短几天内按批次快速将数据中心模块放入海底。整个部署过程不需要长期在海底施工,以减少对海底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而是在陆地上将海底数据中心模块基本完成安装调试,再放入海底,短短几天就可以完成了。”
蒲定告诉记者,“数据中心其实最怕的是水,海底数据中心意味着把各种IT硬件设施直接放进大海里。如何做好密封、防腐工作,同时还能保证电力安全运营,这些都是巨大的技术挑战。”根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数据舱罐体密封时,每个螺栓的顺序和方向必须精准到毫米。海南海底数据中心专门制定了一套操作规程,先后攻克可回收水下泵模块设计、超大直径封头法兰水下密封安全性等技术难题。
另外,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还考虑了极端自然灾害的防御,包括地震、海啸以及台风所引发的海浪冲击。蒲定表示,中国的海底数据中心是按照100年和500年一遇重大海底自然灾害所设计的,保证在几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下,海底数据中心仍然可以稳定运行。
在海底开建数据中心是两大专业领域的相互融合:信息化建设与海洋工程。“你看,中国的海洋工程在海底进行油气开采工程已经超过30年。国内的通信行业数据中心发展也有一二十年的技术积累,但是把海工与信息通讯两个行业整合在一起,去进行海底数据中心技术创新,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蒲定表示,中国在建设海底数据中心的整体实施方案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任何既有技术方案可参照,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进行照搬,只能全靠“项目团队一点点去摸索和尝试,反复验证。”
今年7月份,作为中国海底数据中心的首舱客户,中国电信集团海南分公司、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了半年度运营报告。报告指出,自海底数据中心启用以来,运行良好,各项指标平稳,供配电、暖通、弱电等系统工作正常,为IT系统提供了稳定的电力和运行环境——业务服务器零故障。
蒲定表示,海底数据中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在海洋工程与数据中心新基建融合发展领域的空白。另外,通过与海上风电等新能源结合,海底数据中心可逐步从低碳迈向零碳,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方案,为陆海统筹及立体用海提供新思路。也将为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提供“陆数海算”新补充,为“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创建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