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白天,微信6.1发布,要插播瀑布流广告,用户一阵牢骚。晚间,微信发布安抚信:广告是生活的一部分。团队还称,当提出这句话时,让业界看到了其商业化途中的初心不改。
一阵寒颤,广大不明就理的老百姓不要被骗了。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是新浪微博,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是腾讯微博。但二者下场都不太好。
2013年1月,微博推出信息流广告,3个月后18%的股份被阿里巴巴拿走,1年后,比例被增持为30%。而腾讯微博则更甚,也是2013年,其总经理邢宏宇表示,让广告成为信息阅读的一部分。结果去年7月,整个事业部都被裁撤。
让广告成为信息阅读的一部分,广告是生活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哪个更傲娇,不用嘴巴说了,都是腾讯基因一脉相承。
腾讯微博死了,本以为会“爽一把再死”,但即便是裁撤前,它的信息流广告也没火起来。新浪微博没死,但半死不活,它的结局很好地印证了广告模式的瓶颈。
为何这么说?卖广告有两个前提:用户要多,广告主也要多。这两个条件,新浪微博都享受过了,但依然没被养肥,这不是模式问题是什么?
据公开资料,2013年,新浪微博用户总数首降,跌了9%,并且一直再跌。而引入阿里注资,使其广告主数量达到极致。
曹国伟不是傻子,在入股协议中有这么一条规定,未来3年内,阿里必须给新浪微博带来3.8亿美元的广告订单。阿里有什么?广告主。
据去年9月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阿里平台上有800万活跃卖家(注意,这还只是活跃),每个卖家都是微博的潜在广告主,这给微博带来很大转机。
2013年1月,新浪微博推出信息流广告,4月阿里入股。第三季度,阿里为微博带去20%的收入,第四季度,阿里又带去约33%收入,广告主增长50%,微博首度盈利,实现营业利润300万美元。
直到现在,微博的广告收入还在涨,但速度极其缓慢,且非常不稳定。举个栗子,2013年第四季度,微博广告收入为5600万美元。随后三季度分别为5190万美元、5960万美元、6540万美元。
广告收入模式制约着微博,使其很难成为一个大公司。微博所有收入中,广告占比达76%-79%,剩余的增值服务增速不错,但盘子太小,月收入未突破2000万美元。市值方面,微博也从最初的约40亿美元,跌到目前的27亿美元。
最可怕的是,新浪微博的总用户、活跃度增长已到达天花板,微博的盛开期已过,广告模式的疲软已成定数。而现在,微信朋友圈也走进了死胡同,也要卖广告,这种急迫心情可以理解,因为各种条件相比,微信都能远胜于微博:截至去年上半年,用户数便超6亿(微博为5亿)。
广告主方面,自去年9月份企业号开通以来,两个月后数量突破10万,目前还是试水。而今,随着信息流广告的接入,大批广告主会蜂拥而入。在不考虑用户心情的前提下,理论上说,微信卖广告的“钱景”一定比微博好。
但这又如何?走上死路后,死得快点和死得慢点有啥区别?
凡是靠广告赚钱的公司都没好下场
互联网商业模式大约有三种:
一、广告。应用得最广泛,也是门槛最低的商业模式,有流量即可卖广告。
二、差价。比如电商,京东采购一台家电100元,通过其渠道价值后,卖120元,20元即是其毛利。
三、增值服务。比如游戏,微信节奏大师的过关道具、最终幻想14的游戏点卡。
这里面,靠广告赚钱的公司是最没钱景的。它是一个2b业务(企业级),赚的是企业的成本费,它的空间有多大,就看费用在企业销售额中的占比有多大。
举个栗子,比如京东,营销费用在交易额(gmv)中的占比为1.3%,那么意味着100元的交易额中,仅会拿1.3元去做广告,空间是很小的。
去年年中,国外学术组织ais统计了投广告费用最多的行业,top9分别为饮料、化妆品、药品(表格)... ...针对每个行业,笔者均挑选了一个代表企业,罗列其营销(广告)费用的占比,以看出整个广告市场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