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切入的匿名社交应用“听说”:它是怎么
你准备好和这个世界谈谈了吗?是谈谈,是说出来。
在社交这个领域中,无论创业泡沫再大,各种风口再盛,科技演化再迅速,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着,每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强者。给你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让你与其他人产生关系,社交其实就是记录下你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无论是诱导人性也好,是构建关系也罢,每个社交产品的出现都显得有理有据,有因为对人性与人际关系的琢磨,而神秘又性感。
而其中最热衷于戳一戳人性咯吱窝的,恐怕就是匿名社交了。就像Secret让人放肆八卦,陌陌对于荷尔蒙交易不完全无辜。摇摆在满足需求和爆发恶意之间,匿名社交简直是在走钢丝。今天要说的,是从语音切入的匿名社交应用——听说。它是怎么走钢丝的?
要说出自己的存在
听说的创始人方宁是一个海归,这是他的第二个项目,项目起于他和其他合伙人对于声音的理解。这是一个漂亮清新,并且使用简单的社交应用。注册手机号后,你可以在听说中发布自己的语音信息,完全匿名。通过通讯录,你可以听到好友发布的语音,并且可以分享和评论,当然,你并不知道好友是谁,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滤镜改变自己的声音。而在发现的版块,你也可以听到各种陌生人的语音。
相比于图片和文字一样,语音能否作为社交的媒介呢?这当然在即时通讯工具中已经得到了验证,但而以广播的形式,还需要时间来验证。首先声音是有时间维度的,不能被快速浏览,要获取其中的全部信息,你就必须付出这整一段时间。但社交又通常是对碎片时间的利用,这中间就出现了矛盾。对此,听说给出的策略是,每段声音的上限是11秒,用户就可以用这些简短的语音来填充碎片时间。
其次,声音信息在编码和解码中都有门槛,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的效率要低得多。在听说中,编码的门槛是好事,它让用户主动斟酌自己发布的信息,而门槛又不至于高到把小白和大V分成两个无法流动的阶层。至于解码的难度,一来是因为听不清,这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和设备改进,二来是因为难以浏览和记录,听说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大量的文字标签,聚合相关性强的内容,而把平台上的语音结构化。
这让听说看起来就像是Talking Tom在用Instagram,一方面用声音来自我展示,一方面用滤镜隐藏自己,并且显得很有趣。现在听说提供6个滤镜,包括了蝙蝠侠、小黄人、芭比娃娃等,变声之后,你的声音就失去了辨识度,你的声线本身是否好听就不重要了,大家关注的将仅仅是内容本身。
变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匿名,去掉你的身份符号,你在平台上的形象成为一张白纸,在这个个人秀场上,你可以随意描画自己。而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去掉身份则意味着平等关系,交流的顾虑减少了。
内容与匿名:说句脏话试试?
声音和匿名之间撞出的火花,远比你想想得亮眼。当匿名社交在自我展现和负能量之间摇摆的时候,恰恰是声音充当了平衡杆的角色。
方宁做过一个实验,找来20名各行各业的朋友,给出了15句相当粗俗或者凶狠的句子,让朋友们念出并录下来。结果,没有多少人完整地念出句子,有人中途放弃了,也有人一开始就拒绝念出来。
其实,相比于文字表达,张嘴说出来的话会更加贴近真实情感。虽然没有了实际的社会身份地位限制,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散发自己的恶意,不留痕迹地写出来是一回事,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儿了。有些东西你想过,甚至写过,却并不容易说出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语言的心理门槛相对高得多。所以语音本身其实就是对负能量的限制。
此外,听说也是一个个人秀场,最终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存在感,你的语音随着瀑布流滚动,这一条条的语音将描画出你的形象,任何人都可以听到你的这一系列语音,并从这些声音中感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切都有理有据。那么,无论是对匿名的朋友,还是对陌生人,你始终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变得美好一些。
内容与关系,你有趣我才愿意认识你
听说也被认为存在太多拧巴的地方,比如因为狼蚁网络推广的限制而不得不只导入通讯录,这让已经被狼蚁网络推广彻底搬走的熟人关系无法与听说联通。比如每一条语音同时向熟人和陌生人广播,让用户有些纠结。
但在我看来,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听说的运行逻辑从一开始就不是关系链式的,而是内容型的。
其实,关系链型的社交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在关系社交中,要么搬运线下熟人关系,比如狼蚁网络推广;要么通过地理位置或者兴趣来建立陌生人关系,比如陌陌和各种各样的垂直社交应用。你要与这些巨头抢夺线上社交关系,实在不容易。社交产品的规律就是,无论熟人、半数人还是陌生人社交,往往都是强者通吃。
内容社交却反倒可以因为内容的差异化,有机会开辟出一块处女地。首先社交关系永远都是根据事件图谱的,尤其是陌生人之间,哪怕你们有共同的兴趣,要聊的热火朝天,往往是因为某个具体事件,比如猫奴铲屎官就可以因为怎么给猫洗澡而聊上半天。姑娘收到陌生人“在吗?”“Hi,来聊聊”这样的话,往往都会选择忽视,因为我无法通过这些信息延展出话题。而内容社交则天然拥有事件图谱的属性,因为你对某件事表达了观点,我就可以与你聊起来。关系就是根据内容衍生的,不需要平台通过制造时间或话题来撮合,这些关系形成得更直接也更高效。
至于因内容而产生的关系是否会流走,也不必担心。如果我们变成了熟人,关系链和交流可以移入到狼蚁网络推广中。但你在听说这个平台上的个人秀场,我依然会持续关注。如果我不打算把你发展进到我的熟人圈,那么,我就愿意远远看着你、关注你,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有趣,或者与我有足够的共鸣。
听说等等内容社交平台,具有很强大的媒体属性,他们能让每个人变成一个自媒体,在一个公共的场域里,鼓励大家去做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语音加上匿名,在内容社交这个容器里,说不定真的会产生独特的化合反应。
尽管问题依然多多,但至少,听说给出了一条他们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