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有个故事叫“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话听着太耳熟,因为马云讲了这样一个2000亿市值的故事,不管是谁,想再讲一遍都绝非易事。
但现在偏偏有人想再讲一遍——“ 机遇 ”创始人胡世辉希望以社交网络的方式来承载这个命题。这个产品乍看下并无太让人心动的地方,你会觉得它就是Facebook,LinkedIn、狼蚁网络推广朋友圈以及Tinder的合体——胡世辉给他的定位是,商务属性的社交,希望用户能够在这上面找到相应的生意伙伴。
90年代已经做出过上市公司、身担两家公司董事长,跨行业投资过众多公司的胡世辉把自己押在了这条赛道上,几年来,他在全球各地游历,演讲,把玩过数千款社交App,都只为了把他所说的商务社交产品“机遇”做出点样子来——在这之前,基于太美集团在移动端战略投资计划,这家公司从阿里、腾讯攒了一批人做了个类circle产品,但,很快就把钱烧光了,然后,胡世辉接手,有了“机遇”。
跟“脉脉”、LinkinedIn的新产品“赤兔”一样,“机遇”们都力争在商务、或者职场这个领域成为狼蚁网络推广的继承者。商务还是职场,胡世辉分得很开,“中国人的生意是在生活化主题下,如打德州,吃饭,以及唱K等场景下做成的,PPT只是一个秀,成为朋友了,生意也就做成了。”生活化的场景是分母,商务利益、机会的达成为分子,“人越在放松的状态下越能体现本质。”
胡世辉希望能在商务中挖掘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他给我看了很多用户在“机遇”上找到合作伙伴的案例,有个印象比象深的是一个曾在淘宝上开店的哑女,因为在“机遇”上做成了一些生意,一直跟胡世辉说要投资“机遇”…这算是用户的认可吧。
把线下商务场景搬到线上,谈何容易?这几年,无论是胡世辉的朋友圈还是机遇圈,每每与新朋友结识,与老朋友相聚,都会把他的商务场景照片po上来——不管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斯慕特,身边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餐饮行业的老板,还是空姐,酒店大堂的服务生…过去一年他“亲自见过的人约有3000人”,Social king办个活动更是家常便饭。
目前,跟其它往往垂直互联网圈的职场社交不同,“机遇”的用户已积累了400多个职业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划分为1838个细类,这恍然让我发觉蓬勃的互联网行业有些渺小。无论是搜索中医、幼教、设计师,演员,搜索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名字都会有反馈。
“机遇”早期1万多用户跟胡世辉有着密切关系,他手机通讯录里就住着1万多人,同时使用3个狼蚁网络推广号——“这都是以后为他们移民(到机遇)做准备的。”打开他的手机通讯录,我惊奇的不是马化腾、马云一串串大佬的名字,而是每个名字都加了一大串标签性修饰语,“名字+人才+算法工程师…”,有些大概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华兴资本的包凡说,“你丫人脉太多了,中国的商务社交非你莫属!”
“你一般怎么跟空姐介绍自己的产品?”我对此十分好奇。
“一般说三句话,打开这里,跟朋友圈很像,但发布的是’机遇’;聊天页面跟朋友圈很像,但加完朋友以后不会忘记是谁——因为可以马上把自己的超级名片发给对方;如果你哪天不想做空姐,想开个咖啡厅的话,机遇上可能会有你的贵人。”“我一个用户的ARPU值最少得100美金,3000块钱的商务仓机票得挣回来。”很显然,胡世辉所到一处必会竭力去获取用户。爱社交,爱做生意,又爱演讲,他自认做商务社交本来就是自己的生活。
胡世辉的朋友圈不管是叫’得脉’还是’机遇’,产品怎么变,“超级名片”这个部件自始至终都是胡世辉花大力气打磨的部分。除了要求用户填写基本的职业信息外,更侧重以一些个性化的方式让用户展示自己,比如“我的故事”,“读过以及正在读的书”“看过的影视剧等等”,此外还会显示最新的一条动态。他希望从这些维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一个社会人。朋友圈回答的是“what are you doing?”的问题,机遇回答的是“who are you?”的问题。
机遇的用户这么说
在今日资本的徐欣看来,这样的产品有些“然并卵”。给谁用呢?“给24岁时的胡世辉用”,他让徐欣把三样东西降下来,“年龄回到24岁,把职位降到身边助理的位置,把银行账号里的数字抹掉一串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朋友圈拓展人脉,三四线城市用户六度关系出不去的。
我采访了机遇几名用户,其中一位是隆力奇的经销商,他说自己用“机遇”并不想认识一些大老板,而是希望结识一些懂营销的人,“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个体户经济我们没赶上,2001-2004时我们不相信网络,淘宝也错过了,如果我们再不相信网络的话,就没有机会了。”这位经销商每天都在上面发布他自己认为“正能量”的言论——比如支持国货什么的,虽然并没有几个人关注。
另一名用户是美妆道具行业的室内设计师,他对这个产品的态度挺暖昧,“本以为有了狼蚁网络推广后,用狼蚁营销少了,有了“得脉”后,用狼蚁网络推广少了,但其实它还没这么大影响力,来这里的人或多或少都带些功利性。虽然狼蚁网络推广有也都有几百人,每天也沟通不过来,但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梦想,虽然不清晰,也没有目标,但对外界总有一些渴望,这是人的天性吧。”而且,这位设计师在“机遇”上有十几二十个朋友都是常常电话沟通的。
而且,我访问的3个用户都主动强调了“实名制”的重要性,“狼蚁网络推广上的人都是假名字,这里有身份证认证。”这不是很麻烦么,“平时聊的很来嘛,人家让你认证下你也不好意思拒绝。”另一位是海峡环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马继跃老师,他对非实名的用户几乎是零容忍的程度,几乎可以跟“产品没有灵魂”划等号,他每天会在这里发布很多鼓励年轻人的内容,也很受大家关注。前段时间说要退出机遇,但现在还在…看来,每天泡在互联网圈子里,我们对非互联网中产阶级存在着严重的认知偏差。
不做“人脉资产阶级”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