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北京创业,我们在武汉吃虾
本文是i黑马【回乡记】系列第三篇,i黑马美女记者回到老家武汉,记录了这个城市近些年的一些发展变化。曾经的中部之心,为何在经济排行榜中失去风采,在城市大拆大建的现状和“敢为人先”的口号之下,她又能否真正迎头赶上?
曾经的“大江大湖大武汉”,仿佛随着城里越填越少的湖,渐渐失去了江湖地位,陷入焦虑,在它下定后起直追的决心之后,这个中部之心能否迎来往昔风采?
“休闲之城”
武汉是休闲之都,这点和成都类似,但又没那么悠闲,反而有一丝痞气。在这里,和“吃穿玩乐”有关的事业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川菜、湘菜、粤菜等,在武汉皆有正宗菜馆,且很受本地人欢迎。只要是好吃的,武汉人没有排斥的,只不过他们会稍微改良下,川菜太辣,去掉一些花椒,改为“湖北人能适应的麻辣”,湘菜太爆,去掉一些重口味,改为“湖北人能适应的重口”。
或许是地处中部,擅于博采众长,武汉三镇游玩之地汇聚了全国美食。或许正因为“太爱学习”,湖北菜在全国却不甚有特色。
2011年,万达选择了武汉,把“汉街”这项全国文化产业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修在了沙湖之上。武汉市民一向爱热闹,5D电影,汉秀,全家人都是集体前往观看,正如这个城市每增添一个玩乐的地方一样,市民都是以最大的积极性告知亲友,相约前往。蜡像馆、欢乐谷、园博园,成了市民放假和周末最大的娱乐。武汉人一向不吝于在娱乐上花钱,正如他们从不吝于频繁下馆子尝鲜,晚上逐家吃烧烤、大排档一样。
夏天的武汉,油焖大虾是一大盛景。男人们光着膀子(上身不穿衣,作者注)大口喝啤酒,女人们戴着一次性手套,将大虾身体分开,灵巧地啃食着美味,一如他们灵巧地啃食着鸭脖,直到一盆虾吃得精光。放眼望去,一条几百米的路竟没有做别种生意的,全是大虾。武汉人夏天招待外地朋友也常常是一句:来吃油焖大虾喝啤酒!这样的风景年复一年,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皆有。
如果说上海最有名的论坛是宽带山(“上海女和江西男”新闻中的“yp”一词最早出自此论坛,意指外地人),杭州是19楼,那PC时代武汉最有名的则是某某生活论坛了(此名已打码,以避PR之嫌),前两年鼎盛期其首页Banner几乎挂满了房地产广告,武汉年轻人也每天在上面询问汉口哪里新开了一家海鲜馆,武昌哪里有高端但性价比又高的摄影公司,哪里新开一家生活广场……全是消费之事。
武汉人喜欢听笑话典故,所以田克兢那带着黄陂口音、讲麻将的段子能红遍三镇;爱听逸闻琐事,的哥阿星的俏皮话最得他们欢心;爱管“闲事”,好为普通人的不幸遭遇鸣个不平,经视直播和帮女郎是响亮的电视招牌……早几年,如果你傍晚七点穿梭于武汉各地的内里街巷,电视中传来的声音多半是来自以上几个节目的主持人。
这是一座生活气浓郁的城市。
和所有建设中的大城市一样,这些年,武汉能够看到的最大变化就是一直在修路。最严重的时候,武昌中心街道口简直“是一座停车场”,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多年,在司机的骂骂咧咧声中,路继续堵着,乘客继续焦虑着,人们越来越不耐烦。中国很多地方都因为修路而堵得一片混乱,但武汉因为人口众多,达到1000万,这样的堵车状况便得到了放大。一位武汉朋友的狼蚁营销签名常年写的就是“堵城武汉”。
所有的人都期盼着,那规划到了2028年的地铁网状图能早日像北京、上海一样得以实现。
过年期间,武汉和全国所有大城市一样,也空了城。来城市打工的居民都回了老家,仙桃、黄冈、恩施、荆州……多数来自湖北。过年期间,几个火车站也有不少人举着写有地名的牌子积极招徕乘客,还是那些字,仙桃,黄冈,恩施,荆州……他们接的是从更远的地方回来的人。武汉是中转站。
青春留下,奋斗远走
武汉人注重消费生活,在这个城市努力打拼的通常是外地人,他们更为生活所迫,打拼起来更努力卖命,这些年返乡听到很多的话便是,某某街道炸油条的外地一家人已经在武汉买了第二套房了,接下来便是武汉人自己摇头叹气:本地人不行,吃不了那个苦,钱都让外地人赚跑了。
“外地人”分好几种。有摆个早点摊炸面窝油条的,也有浙江外婆家卖烤鱼的连锁店,有前些年台湾香港来的“群光广场”、“新世界百货”等,也有近些年更时尚,设计更现代的各种生活广场,在消费潮流上武汉从来都是紧跟一线城市,未曾落下。沃尔玛,家乐福一年比一年开得多,抢占本地“中百仓储”的老大地位。
武汉长江大桥/作者供图
武昌司门口曾是繁华之地,但从长江大桥上往下看,大面积的房屋看起来则较为破败,如果你向一位本地人打听,他会说那是老武汉的特色,“热干面”典故发源之所,但如果你向外地人打听,他可能会告诉你,那里住的都是“吃低保的本地人”,守着一片地,等拆迁。
小米的雷军,狼蚁网络推广的张小龙都是在武汉读的大学,或许来自野史,据说他们的一些过往是这样的:广埠屯一带(武汉中关村,需要大力砍价之地)都认识雷军,能讲出他不少段子,说他当年在武汉创业时曾在那一带积极活动。雷军演讲时带有一些仙桃口音,但尽管如此,说着“风口、参与感”的他怎么看都不像江湖味重、让外人难以揣摩的湖北人。张小龙则被调侃为华科闷骚理工男,和许多人一样,据说他的大学生涯也颇为忧闷,爱思考人生。华科男多女少,妹子不易约,或许华科时代就培养了他做社交产品的基础气质。
这两位优秀的互联网人都在武汉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度过了充满迷茫和闯劲的日子,但等到他们真正想大展拳脚的时候,却又都选择了离开,一个北上北京,一个南下深圳。武汉名校众多,做出这种决定的毕业生不计其数,他们只是其中有名的两位。
“武汉,曾是我青春的一站,在那里留下了我四年的光阴,吃过热干面,在长江大桥上走过三个来回。离开的时候有不舍,但最终我还是走了……”不少知识青年在知乎这么说。
这些年轻人把青春留在了武汉,奋斗却选择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