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网10年取经路之商业模式启示录
猪八戒到底是怎么从一个“死缓”的网站逐渐活过来的?为什么在2015年我们频繁有各种新闻爆出,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我今天想跟大家在这里真诚地讲一讲。实话实说, 2015年的确是猪八戒网创业9年之后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我们完成了26亿人民币的融资,整个交易规模和收入都获得了4倍以上的增长,员工也从年初的400人扩张到现在1700人,年底的时候我们开始全国26个城市的布局,从线上到线下,走出重庆到全国。
猪八戒的商业模式,我认为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阶段一:
2005年12月,我做了一个个人网站,我当时是重庆晚报的首席记者,上线了一个个人网站,当时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崛起,当时的博客中国创始人叫方兴东,号称博客要革掉传统媒体的命,我当时是一个报社的首席记者,当时就在想,新媒体这么厉害吗?它的商业模式到底怎么样的?于是我去博客中国开了博客,写了一段时间,觉得不过瘾,于是我又下载了一个博客的开源程序,自己搭建了一个博客站,开了一段时间的独立博客站,我觉得博客这个商业模式没有未来,因为我当时看到的商业模式还是,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在那里自说自话,制造内容,通过内容获得流量,然后获取广告变现,这就是最传统的商业模式,流量加广告,这种商业模式不是革命性的,我们报纸不就是这个商业模式吗?那个时候追求的不叫流量,叫发行量,和现在我们所说的IP是一回事,还有一个词语叫传阅量,一份报纸5个人读,20万份的发行量就有100万的阅读量。
所以,流量加广告的方式和我们报社的发行量加广告的商业模式,我认为没有半点区别,而且,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也好,什么免费加增值也好,这些概念通通在我们传统媒体那里都玩过了,包括滴滴打车、团购大战的补贴,在报社每卖出一份报纸,我们不但不赚钱,还要倒贴0.15元,当时印刷纸张成本都好像要6毛5,但在街边卖的时候却只要5毛一份,这就是补贴大战。
我当时就在想,也许新媒体还有更好的商业模式我们没有发现,我能不能做一个尝试?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做了很多研究,我发现除了流量加广告,实际上还有一种电商的方式,但我看了一下,当当、淘宝已经做得非常好,又是平台、物流,又是产品,我觉得这不是我一个记者能够玩得起的,因此实体电商我就没办法做了。
后来又想,我们记者做策划、写文章,美编做设计,程序员做开发建站,这些作为服务也是商品,为什么不能够有一个类似于淘宝这样的平台进行交易?今天看来,这些事情通过网上交易是理所应当的,但如果时光倒流到10年前,这完全就是痴心妄想。
我当时找到一个程序员,电话里面跟他沟通,他说你这个要求太低了,500块钱,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帮你搞定,所以说猪八戒网第一版就是500块钱一周的时间就上线了。我觉得创业者出发的时候,不必追求完美,敏捷开发,小步快跑,做出一个MVP就可以快速迭代奔跑了。到2006年9月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平台我要全力以赴地去玩,为什么,我后来看到,平台的商业价值很清晰,你的交易额乘以佣金就等于一个无穷大的市场。
我当时小小地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月有100万的GMV,20万的佣金,已经相当于我在晚报做首席记者的工资了。我看到这家公司,同时它的社会价值很突出,一个小小的网站,能够解决一个人的就业问题。既有商业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我就觉得可以干,我们现在公司价值观里面还有这么一条: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个人网站阶段,我主要是为了验证和突破除了流量加广告的商业模式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商业模式,但是说实话,那个时候还真是5个字“无知者无畏”。
阶段二:
有知者有畏的阶段,这个阶段创业真正刚开始,火石才真正落在自己的脚背上,才知道疼。我兴冲冲地辞职下海,创办一家公司,自以为既能够解决商业价值,同时还能够小小地改变一下世界,但是打开自己的牌来看是一副烂牌,为什么?这就要说到猪八戒网,从一个小小的LOGO开始,很多初创公司都要设计标志,但是大家想想设计标志这件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严重低频。绝大多数公司一辈子只要一次。
第二:标志设计、程序开发这样的订单是严重的非标准化,一个标志50块钱有人设计,也有人要500万还不干,标志好与不好,全在买家或设计师的一念之间。
贪上一个严重低频,严重非标,已经是死亡地带了,但是大家再想一下,买方是谁?中小微,本来就没有几个钱,消费决策还非常理性,这个就更难办了,2B的服务,创业艰难“罄竹难书”,坑实在是太多了,就不一一讲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苦苦挣扎了9年。
这9年里面,我们主要干的,是“腾云行动”。
在我们公司,每一次需要把产品模式、运营模式、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等推倒重来的,就叫一次腾云行动,在7次腾云行动里面,我现在甚至都不记得到底哪次对今天的猪八戒有革命性的帮助,但是把7次都做完,我发现有两个结果:
第一个,核心团队走了一大半。不再相信有未来,所以我选择离开。
第二个,每一次腾云行动都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但最终使我们整个平台从量变到了质变。
我们“腾云行动”到第5次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表面上看可以无穷大的佣金模式,却有着致命的弱点:
第一,商业模式最最核心的逻辑是,交易规模必须足够大,后面的才会大。但我们做的是低频非标的服务,再加上中国整个中小微企业的需求还没有被引爆。
第二,我们非常郁闷的是什么?走上了资本这条船。我们拿了500万人民币的天使,A轮又拿了666万美金,后面还有B轮,资本这条路是一条不归路,为什么?如果我不拿资本,最高我一年能够收六七千万佣金,这样也还不错了,比我当首席记者强多了,但是,你一旦走上资本这条路过后,今年拿6000万,明年必须有1.2个亿,后年最少2个亿,必须要画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如果B轮、C轮都没有,要么死掉,要么被卖掉。
所以,如果真的要把这个游戏继续进行下去,我只能够革自己的命,把自己的商业模式做真正的颠覆。我们就意识到,这个佣金不能再收了。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太艰难了,你不收可以,但替代性的收入来源在哪?上一年都还有6000万收入,即便IDG已经进来了,容忍把这20%不要了,但是新的接盘投资者在哪里?一旦把佣金归零,整个财务曲线就不是这样甜蜜地陡峭上升了,而是得下来了,谁还愿意做你的C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