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用户想的跟你不一样!
每个应用程序都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完成他的目的与用途,这个机制是由产品设计师所设计,表达出系统如何设计、系统如何实作、资料如何交换与沟通、或是演算法如何计算资料。这种表达出系统实作的本质,叫做实作模型。
但是使用者真正在使用软件或应用程序的时候,并不清楚软件的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资料如何交换、更新。使用者的脑海裡面有一组完成目标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心智模型是目标导向的,它完整的指向使用者使用这个软件的目标:开启 Microsoft Word 的目的是编写一篇文章、开启 Google Maps 是为了要寻找加油站、开启记帐软件是为了要预估下个月的预算。
一般而言,心智模型和实作模型之间是非常衝突的。举例个简单的例子:你打开一个资料夹,开启一个文件档案,在编辑了这个文件之后,把它关闭。使用者的心智模型,可能像是从书架上拿下一本笔记本,打开笔记本写下几句话,然后把笔记本放回架上。在使用者的新裡面这个档案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份。
现在我们来看看实作模型:当使用者打开文件档案的时候,记忆体从硬碟复製了一份档案,所以这时候其实是有两份档案在电脑裡,你在 Word 裡面编写档案,事实上是写在记忆体裡面的那份文件上,你关闭档案,就好像要把笔记放回书架上,喔欧!这时候问题发生了,记忆体的档案要放回硬碟裡,可是这裡有两份档案,到底要以哪一份档案为主呢?
这就是心智模型和实作模型的不同,而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在设计软件的时候,真正给使用者看到的那个软件介面,我们可以称之为设计模型(Design Model)。所以我们可以想像,设计模型越接近心智模型的软件,使用者使用起来也越顺手。在软件这个虚拟的世界裡,设计模型几乎可以完全脱离实作模型的束缚,贴近心智模型来取悦使用者。举例来说:把文件拖拉到资源回收桶,可能要比想像数据资料从硬碟中抹除要容易的多。
即使你的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完整,但没有经过完好设计的实作模型就像是苦口良药,依旧让人难以下嚥。而设计模型就像是替苦药包裹一层甜甜的糖衣,让使用者可以轻鬆的吞下肚子。
记得,对许多使用者来说,硬碟、记忆体、档案系统、作业程序这些词都是神祕的单字,就像在还没有电视机的时代,看到电视的彩色萤光幕,会以为是有小丑躲在黑色的盒子裡面唱歌跳舞。软件设计也是这样,你的软件就像是个黑盒子,但是记得把介面贴近使用者,贴近心智模型。
註1:现代认知心理学与人机介面大师 Donald Norman 在他的经典着作「设计&日程生活(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提出了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和系统模型(System Model)的定义,这个定义又在 Alan Cooper 的 About Face 中重新定义成心智模型与实作模型(Implementa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