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伪熟人关系的社区O2O为什么不温不热?
在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为什么社区O2O这块大饼,为什么没人能够品出点味道,这可能是所有新兴市场的一个共通的一个诟病,硅谷创投教父paypal《从0到1》法则结合中国企业家擅长的红海思维能够很好的解释这点,当社区O2O已经被所谓的“创新思维”架空的时候,新兴市场的氛围已经从最初的蓝海变成了死海,市场的进步就变成了水平进步,意思就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换而言之,就是传统的拼渠道,拼广告,拼资源。而互联网的竞争法则却恰恰相反,要的就是拼用户、拼创新、拼产品。
废话那么多,举个栗子来说说,你住在小区空调坏了,外面骄阳似火,需求很简单,你现在就是要维修人员能够快速的修好空调,但另一层面上来讲你还有喝水的隐形需求,假如维修人员捎带冰水服务呢,但这就是他意向不到你带给他的附加价值。这就是带点地域性质的服务,你比别人更快更贴心。但对于小区服务这块,以饿了么、淘点点为代表的外卖平台,以及各种家政创业团队的蓬勃发展已经证实了社区商业是一片极其巨大的市场。但外卖平台、家政平台这类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仅仅是以行业为基础做的商业资源整合,而以小区为核心做整合的本就是社区O2O应该做的,相比于基于行业的商业资源整合,基于社区的资源整合的难度更大,但机会也更多。O2O最终落脚还是要依靠小区周边的外卖、洗衣、家政、快递等最基础的服务,社区商业服务的再整合,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问题,更能协助商家熟悉本地居民需求,也帮助创业者以小区为核心,打下了自己的用户根据地。
以社交为基础的社区O2O靠谱吗?
当然凡是涉及群落的地方就有社交欲望的存在,但小区社交的存在方式既不类似狼蚁网络推广熟人社交圈,也不同于陌陌的陌生人交际圈,它是基于半熟人社交的领域,文艺点点讲叫“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一座座兴起的高楼大厦取代了老的居民院,打破原有的居住模式,虽然改善的生活条件,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似乎越来越疏远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形容城市居民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了,防盗门似乎是人际关系天然的屏障,既防盗也防住了自己。每当坐电梯时广告牌和楼层就是掩饰尴尬的最好工具,当然电梯也是拉来距离的一个屏障,虽说一步之遥,但是在一个幽闭的空间里,陌生人之间难免警惕,这是人的本能,电梯里我们都是哑巴。这种群落特征的存在是不是暗示着小区社交的不可行性?
这里拿个叮咚小区分析一下,叮咚小区刚上线时与小区无忧走的是不同路线,以社交带动周边服务,本末倒置的重推广轻运营,导致区域性的夭折,累积起来的用户并没有好的落脚点,产品也并没有很大的创新,其涵盖的社交因素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叮咚小区对社区O2O的试水并不能说是完全失败,叮咚小区刚上线打着小区社交的旗号,在前期做的时候累积了不少用户,这说明居民在内心里确实存在着社交的需求,只是火候未到,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类,马斯洛理论完全适用于小区居民需求中,在小区居民满足了小区的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才会考虑社交需求的发展。而在当前国内小区中,大部分小区并没有完成前两个需求的完善,混乱无序的小区管理、不断流动居民人群、小区安全保障的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也就制约了第三个阶段社交需求的发展。另一层面上来讲,市场是缺乏优质的产品,都是一些泛泛之类,社交的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有自己的目标人群和市场需求,对特定小区人群特征进行分析,在推出相对应的产品,道理很简单,空巢老人房让他们玩,他们玩的起来吗?
写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