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真正挑战是确立“网络效应”
Uber虽然在全球各地面临广泛的抗议,但它未来的成功关键还是网络效应。如何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并以此确立网络效应,才是它面临的真正挑战。
最近几天,有关Uber在世界各地遭遇抗议的新闻不绝于耳。意料之中的是,在马德里、迈阿密、伦敦、洛杉矶等地,享受着严格监管所带来的既得利益的出租车司机,并不认同这家旧金山企业的竞争方式。
但Uber最终能否成为一家利润非凡的企业,支撑其高达182亿美元的估值,关键并不在于这些监管问题。以过往的案例来看,它最终将会在监管斗争中胜出。
决定Uber发展前景的,其实还要归结为四个字:网络效应。这已经成为微软等企业的盈利法宝:Windows和Office之所以难以替代,是因为微软已经凭借网络效应成为了行业标准。即使对手可以提供更好、更便宜的产品,也很难打破这种现状。
当一家公司控制了具备强大网络效应的市场后,便可获得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不仅能控制用户,还可以抵御对手。对Uber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具备同样的网络效应。
Uber本身充当了一个中介。一方面,它聘用司机,这些人通常有自己的汽车。另一方面,它还会向那些希望租车的用户展开推销。之后,它将供需双方进行撮合,从而实现服务承诺。Uber通过信用卡向用户收费,然后留下20%的佣金,将剩余部分支付给司机。
那么,这一过程是否存在网络效应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股票交易所类似。每个司机都希望加入拥有最多用户的网络,以便分配更多的时间来拉客,而不必干等电话。每个用户也都希望使用司机最多的网络,以便在需要用车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等待时间。
由于拥有先发优势,而且具备最大的规模,所以Uber拥有更多的用户和更好的数据,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最佳匹配。
按照好的设想来看:Uber将很快成为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租车平台。竞争对手或许也会成长,并提供佣金更低的服务和更好的软件,但当所有人都已经成为Uber网络中的一员时,它的地位就难以撼动。
但如果按照坏的设想来预测:20%的佣金比例太大,成为了竞争对手的进攻目标。所以当Uber在全球各地展开游说,对服务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并获得了180亿美元的估值后,它就成了众矢之的。
竞争对手可能收取更低的佣金,从而提升司机的待遇,降低乘客的收费。Uber可能不得不跟风降价,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司机和乘客。但这却会对利润率造成影响。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他们真正依附的并不是Uber,而是任何一款能够提供最佳交易的服务。人们不会单纯使用Uber,而是会同时查看多款租车应用,寻找距离自己最近、价格最优惠的一家。
司机也有可能同时签约多个平台,为报价最高的一家提供服务。Kayak等聚合服务甚至会异军突起,使得用户可以随时对比各家服务的价格和等待时间。
但前提是,Uber的商业模式能够流行开来:这种通过手机应用叫车,并自动扣费的服务能够越来越普及,克服各地政府和出租车行业的重重阻力,最终扩大整个出租车市场的规模。
Uber的任务不只是克服障碍,把租车市场打造成一个规模庞大的行业,还要确立并扩大自身的先发优势:不断提炼自己的服务,以便实现最好的用户体验、最优的数据分析,从而确保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叫车。另外,它也不能在佣金上过于贪婪,令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这并非易事,但没人会认为打造一家估值180亿美元的企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