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造世界最大“太空神眼”,别说找航母,
站长资源 2021-07-06 21:05www.dzhlxh.cnseo优化
天基侦察系统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资源,特别是运行在距离地球几百公里到几万公里轨道上的遥感卫星,居高临下将整个地球的每一处角落尽收眼底,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家至高境界。因此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在不遗余力地研制高性能的遥感卫星,试图抢占这个至关重要的太空侦察制高点。近期中国的科研人员率先攻克了一项世界级的关键技术,并且斩获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桂冠,这标志性我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有望打造出一个前所未有、洞察一切的“太空神眼”。
该项关键技术的全称是“用于对地遥感卫星的先进空间微结构亚波长薄膜相机技术”,普通吃瓜群众看得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究竟是何方神圣。实际上这个名字颇为高大上的玩意儿的庐山真面目却是相当的其貌不扬,在外观上跟农民伯伯搭建蔬菜大棚所使用的塑料薄膜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它到底有何能耐可以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项?我们都知道遥感卫星当中数量最多、侦察效果最好的当属光学成像卫星,而光学成像卫星所依仗的核心部件就是高精度的光学镜头,要想获得更高的分辨率,镜头尺寸就必须做得更大。
以美国现役最先进的锁眼12号光学成像卫星为例,其光学镜头直径达到2米,在300公里的轨道高度能够达到小于0.1米的分辨率。但是这样的轨道高度使得侦察卫星的视野变得相当狭小,对同一地区的重访周期也比较长,因此很难对特定目标实施持续监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侦察卫星的轨道高度,比如将侦察卫星送入距离地球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此时卫星与地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只需要对镜头进行姿态调整就可以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一区域,轻松愉快地牢牢紧盯目标不放松。
不过轨道高度的增加也对光学成像的分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锁眼12号的2米镜头如果放到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分辨率就会直线下降到几十米级别,只能勉强发现、跟踪类似万吨级油轮这样的大型目标。我国在2015年发射的高分四号就是世界上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光学成像卫星,分辨率为50米,尽管成像精度不尽如人意,但是首次实现了高轨道凝视对地对海观测能力,被外界广泛认为是中国建立反航母监控体系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提高地球静止轨道光学成像卫星的探测能力,就需要直径更大的光学镜头。
传统的碳化硅镜头由于加工工艺和重量体积的局限,目前做到4米的直径已经接近了物理极限,再放大的话不仅卫星很难承载,造价也将是天文数字。因此一项成本低、结构轻的衍衍射光学薄膜技术便应运而生,当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以后这种表面覆盖了高强度、强反射涂层的光学薄膜可以像撑雨伞一样在太空中展开,形成直径高达数十米的超大“镜片”,提供超大范围的高分辨率成像效果,无疑是天基光学成像领域的革命性进步。美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MOIRE”项目,就是打算发射一颗直径20米的衍射光学薄膜成像卫星,分辨率可达2.5米。
美国原本计划用这颗卫星监视对手神出鬼没的弹道导弹移动发射车,但是迄今为止只完成了直径5米的衍射光学薄膜成像系统地面原理样机,距离卫星上天还遥遥无期。中国却不声不响地走到了前面,在国家重大专项的推动下,不仅在传统光学镜头领域突飞猛进(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了世界第一的直径4.03米碳化硅镜片),衍射光学薄膜成像技术也率先实现了从原理样机到工程样机的突破,“MOIRE”项目同级别的国产卫星预计2025年发射上天,进度至少领先美国五年。届时别说监视航母只是小菜一碟,就是一架小飞机也难逃中国天眼的火眼金睛。(利刃/刻雨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