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上演“模仿游戏” 阿里越来越像京东了?
一直不太看得起京东的阿里,最近却越来越像京东。
阿里的策略一向是以数据为中心,马云曾在多个场合表态,说未来是“DT时代”,数据将决定成败。所以我们看到了多年来阿里注重数据和平台的“轻模式”,看到了菜鸟与顺丰的数据接口之争。
但是近两年人们却发现,阿里上线的新业务却越来越向京东靠拢。
上线自营店铺加大自建仓储
有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大概是因为阿里不愿意因为上线自营店铺而伤害平台上其他品牌商的感情,但又担心淘宝页面会引来消费者对于品质的担忧,进而采取的折中方案。但是遮遮掩掩之下,阿里进行自营业务的尝试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2017年5月,阿里旗下“淘宝心选”正式亮相。这是一个纯正的自营项目,阿里直接从制造商进货并通过这个店铺向消费者售卖,所有业务都由阿里负责,业务模式与京东自营如出一辙。值得玩味的是,这个名为“淘宝心选”的店铺却是开在了天猫的页面上,域名也使用了天猫的域名。
另外,在物流这一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上,阿里旗下菜鸟网络的建设也与逐渐开放的京东物流越来越像。在服务标准上,京东物流在完成211限时达、当日达、次日达的标准建设后,菜鸟网络也在大力推进菜鸟联盟中各个快递公司关于快递时限的要求,逐步推进当日达和次日达的到达区域拓展。而最新消息显示,在京东推出了对配送时限要求更高的“京准达”之后,菜鸟网络也随即跟进了这方面的业务建设。
在更加“重模式”的仓储方面,菜鸟同样大规模的进行自有仓库建设。但京东显然布局更早,业务更成熟。公开资料显示,京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拥有7大物流中心,运营了263个大型仓库,覆盖全国范围内的2672个区县。虽然菜鸟正在全国各地大建仓库,但受限于业务模式不同,更多依赖合作伙伴的菜鸟,相比京东的先发优势,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追赶。
虽然在整个终端配送方面,菜鸟依靠搭建的快递联盟拥有着规模上的优势,但是在用户体验方面却是京东更高一筹。而由于物流全部依靠第三方快递,近年来菜鸟与快递公司间关于数据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营销模式紧跟供应链模式趋同
促销是电商拉动销量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这一点上,阿里对京东的“模仿游戏”也不断上演。
2016年3月上线的“超级品类日”是京东针对品牌营销的新尝试。活动每月举办4次,主要服务于三级品类。一年多以后,在今年的5月,天猫也推出了自己的“超级品类日”。几乎相同的促销类目背后双方盈利的方式不尽相同,京东更多通过供应链服务获利,天猫则是通过营销平台的广告收益获利。
2017年3月,京东对外发布了智慧供应链战略,围绕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流程再造和技术驱动四个源动力,形成覆盖商品、价格、计划、库存、协调等领域的智慧供应链解决方案。差不多一周以后,阿里就向外界公布了相似的供应链计划,强调通过人工智能提升在选品、定价、预测、补货等供应链管理能力。
如果说短时间内相同战略的跟随更像是一种危机公关的话,在智能音箱领域的布局则更加说明了阿里对于未来消费场景拓展上的滞后。上个月,阿里刚刚推出自己的首款智能音箱,而京东早在2015年就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了智能音箱产品叮咚,通过接入京东的购物平台用于语音购物和智能家居的控制。阿里两年后跟随京东入局,想要从强敌环饲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困难重重。
马云曾说,阿里从来不卖货、不送货、不存货,这是阿里与京东之间的差异点。在阿里看来,平台模式才是最赚钱也是掌握话语权的电商模式。马云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嘲讽过京东,认为这种重资产的电商模式运营成本高而利润率低,无法做大体量最终难逃失败。
刘强东却说,所谓电商模式之争已经结束了,京东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先进、最优的电商商业模式,而且为此已经打造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未来十年,所有的电商都会愈来愈像今天的京东,但京东永远不会像别人,不管是物流还是自营。
电商上演“模仿游戏”,大佬话语暗藏机锋,用户体验永远是不变的真理。摆在明面上的是,阿里为了提振电商平台的业绩,业务模式的确越来越像京东,这或许让马云戴上了“自相矛盾”的帽子,但实际上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
淘宝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