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子世界到比特世界,我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
编者按:本文作者余晟,文章首法于其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微信号:yurii-says),授权 36 氪发布。余晟之前给 36 氪投过好几篇文章反响都不错,如《你的团队里有几条鲶鱼》,感兴趣可以看看。
如果你留意看过 IT 大佬们的访谈和回忆,多半会记得一句话:搬运比特比搬运原子要快。这是尼葛洛庞帝 1996年 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的观点,它明确指出了信息产业(或者说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了无数英雄投身其中,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繁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妨举个例子:
搬运原子:报社记者抢拍了新闻事件的现场照片,然后需要回去冲洗,再排版、印刷、投递,最后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上,读者才能看到;
搬运比特:报社记者抢拍了新闻事件的现场照片,可以立即上传到服务器,读者浏览就可以看到;
大家逐渐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信息而已,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比特,也可以是原子。比特存在于数字世界里,搬运速度几乎等于光速;原子存在于物理世界里,搬运速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的复杂度很可能大大超过许多人的想象:《冬吴相对论》里吴伯凡曾讲过,以前在广东办杂志,还需要操心沿途的湖南湖北等省是否下雨,因为杂志需要用大车运到北方,天气不好,时效就会受影响。
正是因为搬运比特比搬运原子要快太多,能把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互联网的创业基本是从 “纯” 互联网开始的——也就是大家说的狭义的 “信息产业”,比如新闻、论坛、社交等等,这类业务形态几乎可以 “凭空” 进行,完全不受物理世界约束,所以发展异常迅猛。相比之下,电商的发展则要慢上一步,因为它必须依靠支付、物流等等 “原子业务” 的支持——上网时间长点的读者多半会记得,在支付靠邮局汇款、配送靠邮局包裹的年代,电子商务的体验有多么糟糕,难怪有人认为 “中国邮政简直是电子商务的毒瘤”。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活动从 “搬运原子” 转向了 “搬运比特”。所有人,不管情愿不情愿,都被卷入其中。大家都学会了用电子邮件,学会了用微信,学会了用网银。这些业务让大家觉得 “方便”,其原因基本都在于 “搬运比特比搬运原子更快”,真正对我们重要的,其实只是邮件和微信承载的信息,和网银里数字代表的金额而已。
那么,用越来越多的 “比特搬运” 取代 “原子搬运”,是否就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其实并不是这样——要知道,“搬运比特” 和 “搬运原子” 之间表面看来只有速度的差别,其实两者的玩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原子世界的规则几乎全是大自然定义的,比特世界的规则几乎全是程序开发人员定义的。
余额宝刚出来的时候曾有人担心,自己的万贯家财,竟然是由工作年限只有自己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财富也只有自己几千甚至几万分之一的码农来打理的,就感到不寒而栗。虽说有些夸张,但也代表了一种担心:大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累积的规则秩序,或许失之精确,但往往足够复杂,经历了足够多的时间考验;但是在程序支配的比特世界里,这些规律、规则、秩序能不能被完整的复制和遵守,是否会被刻意地忽略甚至打破,很多时候是没有保障的。
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点是:原子的 “搬运” 只是简单的位移,比特的 “搬运” 却不仅仅是更快的位移,还包括飞速的复制和联系的日益密集。结果,许多活动已经转向了比特世界,但沿袭和积累的规律还是基于原子世界的,所以结果往往会超越人们传统的认知,甚至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你穿着睡衣在小区里散步,心想 “反正都是熟人,而且只有一会儿,无所谓”,事实也确实如此;不料被人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网上,瞬间成为热点,有无数个副本存在,传播范围扩大了几千几万倍。时间上也延续了很多,以后这些照片可以一直被搜索到,在互联网上永远和 “你” 相关;
你去单位打卡,以前只要签字就可以,这本来是安全的;现在改为刷身份证自动识别身份,他人知道你的身份证号,上网一检索,就可以看到你的出生地、就读院校、工作经历等等信息,而这些信息本来是孤立存在的,即便集中也只应该存在于档案袋里,借助互联网,甚至你的开房、违规罚款记录都唾手可得;
你在饭桌上给亲密朋友讲了个好玩的笑话,这本来是安全的;结果被朋友录下来,如果简单地用来回味和重温友情,结果被人发到网络上,消弭了私域和公域的差别,变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公然挑衅;到你找工作的时候,HR 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精确检索出你之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而不分场合),作为重要的考量;
这些都只是和当事人直接相关的,还有很多不是和当事人直接相关的。比如前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有人直接在某 “云直播” 对公网开放了浙师大北门的现场监控,虽然这个地点属于公共空间,在校门这个地点本来也没有特别的讲究,但全网实时直播仍然是谁也受不了的。警察来了之后直播被暂停了,但警察也找不到直播到底怎么发生的……
更进一步,就是最近层出不穷的密码泄露事件。其实这类事件中重要的其实不是账号密码本身,而是在比特世界里,这些账号所具有的身份,这些身份所对应的信息,以及它们所能进行的操作。在比特世界和信息互通的时代,这类事件的影响和危害往往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所有这些例子都在说明,我们不能再习惯于原子世界的规则,而需要理解比特世界的规则:任何信息只要被数字化,基本都是可以被海量复制、海量传播、永久保存、精确检索的。如果早先说 “搬运比特比搬运原子更快” 还显得那样温情脉脉,那样充满前景,现在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意识到:相比对原子的盗用和滥用,比特的盗用和滥用更快也更容易——与你有关的比特,可以在不需要你的许可甚至都不需要让你知道的情况下,迅速搬运到整个世界。
是的,我说的是数字时代的隐私。这个当前大家共同面临的难题要如何解决,好像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无论答案如何,在中国它都需要被特别认真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