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合作 需要拓宽视野 比如借助共享经济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杨涛
当前,在中央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快速启动,“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也已基本确定。其中,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正是基于此,刚公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首次把城六区统一进行各种产业与主体的发展限制。在相关信息里面,引起各方关注的如北京市属高校将优先迁往远郊等。
就高校外迁来看,这确实有助于缓解城市压力和带动相对落实区域的教育发展。如1209年的剑桥大学和创建于1168年的牛津大学都坐落于乡间城镇,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在坎布里奇镇。但也需要注意,我们的城市郊区和小城镇的基本设施还非常不完善,因此真正面向学生需求的迁移后配套服务则非常重要,包括教学、生活等方面。
其次,京津冀一体化还要带动相对落后区域的发展,教育资源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包括教育在内的产业迁移和重新配置,同样也要有助于打破现有的区域局限,真正促进京津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当然,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方相比,京津冀的地区差距更明显,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因此之前更多着眼于非市场因素的考量。因此,中央高度重视只是必要条件,能否真正实现一体化发展,还需要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推动要素更自由的流动。这里既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包括户籍、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软要素。最终应该形成由北京及周边城市所组成的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其中需要有主体子系统、附属子系统,也需要以制度、基础设施、产业为环境子系统,以实现功能合理分工和资源有效配置。
再者,解决大城市病的传统思路,是依靠空间地理的移动和重新布局,但是随着技术变革与网络时代的来临,共享经济也提出了新的思路。所谓共享经济,实质上就是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例如,Uber和Airbnb分别为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让人们看到了共享经济在可持续商业模式构建上的可行性。同时,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的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再比如,如果依托网络的非集中式办公成为许多行业的常态,那么交通压力、商业成本膨胀、资源过度损耗、居民精神压力等诸多大城市问题都可得到缓解。
最后,京津冀发展不应停留在国内区域竞争比较上,更应该从国际视角来看,因为各国的首都区域都是重要的全球“窗口”,这就需要进一步打破现有的各种行政藩篱,努力面向全球进行“软硬实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