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内互联网的刷单客这么多
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如何进一步融资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刷单客是他们的临时盟友。这种情形在这两年遍地风投、PE的环境下,越演越烈。
据新京报报道,大量职业刷单人正在利用O2O公司的软件漏洞,通过刷单攫取高额补贴,一些平台甚至默许刷单行为,因为刷单可以让交易数据虚高,对公司融资有益。
互联网企业探索商业模式的历程中,与用户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传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互联网上。只是这种移植成功率不高,除了运营商的SP、游戏等几个领域,大多不可行。随后,杀毒软件等的免费提供,使得商业模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免费模式。免费可以有效地干掉竞争对手,在“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指引下,“免费”也成为近十年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模式。
这个时候,互联网的玩家们才体会到互联网服务的特性,用户的规模效应是制胜法宝,一个平台的价值取决于用户数的多少,呈现平方甚至是指数关系。而且互联网的每个细分领域,最后往往只能有几个玩家,第一名又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大头。
从市场竞争的结果倒推,一家互联网企业要成功,就要不计成本地获取客户,并让用户保持使用频率,这时免费模式已经显得太慢,补贴用户成为O2O时代的主要模式。
可是,诸如UBER这样的全球性互联网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拓展中,刷单现象并未成为其拓展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什么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却频频遭遇刷单客困扰?这当然有互联网企业默许的原因,正如有人指出,互联网企业创业期,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如何进一步融资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刷单客是他们的临时盟友。这种情形在这两年遍地风投、PE的环境下,越演越烈。
以往的刷单客主要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发力,互联网电商企业的主要资源就是广告位,好的广告位意味着流量,也就意味着收入,刷单是为了保持排名,抢一个好的广告位。电商和刷单客之间不存在过于严重的利益冲突,相反还得益于刷单,因此大家是合作关系。
O2O的刷单则和电商不同。O2O刷单赚的是O2O企业的钱,这个钱本来是对用户的补贴,获取客户并保持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刷单对O2O企业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好处,如提高交易量等数据表现,但更多的是坏处,刷单客赚得越多,就意味着O2O企业花了钱并没有达到效果。从逻辑上讲,刷单客是O2O企业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少数的刷单可能有助于吸引用户,但大量的刷单行为意味着投资者的投资很有可能会落空。
此外,国内刷单盛行,还有着更基础的背景:法治和信用环境的缺失。在西欧北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会有少数人钻空子,但大多数人会遵守公序良俗和法律,伪造、变换身份刷单的行为很难成为主流,而法治环境也使得职业刷单客和企业默许刷单的违法、失信成本很高。这时的互联网企业更关注的是如何做好产品,而不是不计手段、成本地获取客户,产品不好,获得的客户也很难留得住。在此看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要摆脱刷单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