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5亿美元投资生鲜送货服务 亚马逊急眼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左)与谷歌(微博)CEO拉里·佩奇(腾讯科技配图)
BI中文站 7月8日报道
谷歌已对其同日送货服务“Google Shopping Expres”(谷歌购物快递)进行了5亿美元的投资,这项投资受到亚马逊的密切关注,原因是这家电商巨头也运营着一项名为“AmazonFresh”(亚马逊生鲜服务)的类似服务。
这两项服务相互竞争并非亚马逊是关注Google Shopping Expres的唯一理由。谷歌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互联网上利用其搜索服务的优势地位凌驾于亚马逊之上,从而使得消费者不得不通过谷歌来获取亚马逊网站上的商品。这就意味着,谷歌有机会抢走亚马逊的一部分客户。
在Google Shopping Express服务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形势下,亚马逊将面临曾遭其压迫的图书零售商的相同境遇,只不过情况略微复杂一些而已。
众所周知,亚马逊已经通过所谓的“买前验货”(showrooming)——购物者到实体零售商店里浏览并找到中意的商品,然后到亚马逊网站上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令整个实体零售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实体零售商则花了一些时间才意识到它们正在以这样的方式与在线零售商展开竞争。有些分析师认为,受“买前验货”行为的影响,百思买的营收已经开始收缩。
但是,除非购物者直接在亚马逊的网站上进行搜索,否则他们很可能首先会在谷歌网站上搜索自己想要的商品。尽管亚马逊在谷歌搜索服务中的排名很高,但谷歌会将它自己的类似于亚马逊的广告混入自然的搜索结果中。亚马逊已断然拒绝购买谷歌的“产品上架广告”来提升其在谷歌搜索服务中的能见度,而与此相比eBay和Zappos等其他在线零售商都已对这种媒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对谷歌来说,这已经变成一项规模庞大的业务。然而,目前还不清楚这项业务的规模到底有多么庞大,原因是人们所能看到的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根据全球最大的搜索营销机构之一Marin Software的预测,到2014年12月份,搜索营销商将把三分之一的预算转向谷歌的“产品上架广告”。
Marin每年在搜索广告方面的支出高达50亿美元,而谷歌通常宣称该公司在互联网搜索市场上占据着80%左右的份额。利用Marin的数据来粗略估算一下的话,这意味着谷歌单单从Marin的客户那里就能通过“产品上架广告”业务获得每年13亿美元的收入,而正是这项业务令谷歌和亚马逊变成了直接的竞争对手。
而在今天,看起来谷歌正在尝试从事某种类似于亚马逊送货服务的业务。据科技博客网站Re/code报道称,Google Shopping Express服务在最初发布时将免费面向消费者开放,但最终将要求其用户成为收费会员。这种模式与亚马逊的Amazon Prime Fresh服务相似,该服务的包年费用为299美元,其内容包括免费送货服务以及一个视频和音乐库等。
毫无疑问,亚马逊针对超级市场采取行动的想法令食品杂货连锁运营商感到惊恐。在此以前,亚马逊已经对大卖场零售店做过类似的事情,令很多大卖场遭遇了灭顶之灾。反过来,谷歌在食品杂货领域中将会采取的行动也将类似于这家搜索巨头曾在产品搜索领域中对亚马逊所做过的事情:抢走亚马逊的很大一部分业务。
这也正是食品杂货连锁运营商可能更愿意站在谷歌而非亚马逊一边的原因所在。AmazonFresh服务确实能从本地商店交付某些货物,但其核心货物——水果和蔬菜——来自于亚马逊自己的仓库。也就是说,消费者通过这项服务所购买的任何生菜都并非来自于克罗格(Kroger)或Stop & Shop等超级市场。
与此相比,谷歌Google Shopping Express服务则是从靠近消费者的地点采购所有食品杂货。谷歌对亚马逊那种建立仓库和从事冷藏货车业务的模式并不感兴趣,因此消费者通过Google Shopping Express服务购买的生鲜食品说到底还是从克罗格或Stop & Shop等超级市场那里购买的。正因如此,Re/code报道中有关这项服务的最有意思的一句话就是:
“举例来说,好市多的首席执行官已经飞抵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与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进行了会面,并同意参与Google Shopping Express项目。”
这种形势发展到最后所带来的结果可能会是:超级市场运营商对亚马逊感到非常害怕,而对谷歌却十分热情。这种界线将是泾渭分明的:一边是AmazonFresh,而另一边则是Google Shopping Express服务以及美国的所有本地超级市场连锁运营商,所有这些超市运营商都很有兴趣阻止“买前验货”的蔓延。(瑞雪)
【美国Business Insider作品(简称“作品”)的中文翻译权及中文版版权均归腾讯公司独家所有。未经腾讯公司授权许可,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进行中文翻译或对作品中文版本实施网络推广网站推广转载、摘编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行为,违者腾讯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