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主导互联网创业的融资造假?
一
兰卡斯特大学的教授联系到我时,我是非常难堪的。
教授做的是股权众筹的研究,她想与我合作搜集国内股权众筹的相关数据。我在创投这行混饭,又编写过几个与股权众筹、天使投资相关的报告,于情于理都是一个合作的好对象。但教授远在八个时区以外的英国,发给我的一些研究成果看上去十分认真,我实在不好意思用在国内做报告的态度糊弄她。
发现简单的拒绝无法令其放弃之后,我只好让教授耐心听我讲几个理由:
1、中国的股权众筹还没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义,我以前做的研究,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证明,在电联教授以后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证监会发布了新规,重新定义了“股权众筹”)。
2、我不是学者,更谈不上是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在做研究、尤其是发布报告时,为了照顾一些创、投圈内的“朋友”,难免有一些技术上的偏向,说白了就是统计学欺诈。
3、就算那些向我提供数据的“朋友”们信得过我,也没必要给我未经加工的数据,给我添个主动造假的麻烦。
教授听后,沉吟许久,说好,我们再联系。
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再次接到了教授的电话,这次不是办公室,是手机。
这次联系,简单寒暄之后,开口闭口就只是“budget”了,说白了就是兰卡斯特大学为心心念的这些数据准备了一笔钱。此外,教授还说,数据的整理也不用我自己做,她联系了在中国的学生,要她直接来找我,而我不管提供怎样粗糙复杂的材料都没关系。
如果说之前的要求只是令我难堪,英国人做学问的态度,此刻就是令我汗颜了。
二
股权众筹平台是什么,或者说,前股权众筹平台(证监会改定义之前)是什么?
说白了是中介。创业者把项目的融资需求挂在平台上,投资人发送投资意愿,二者相亲,看看是一拍即合还是一拍两散。融资成功的项目,融资需求挂在那里不会改,收到的投资意向挂在那里不会变。对比稀里糊涂的媒体发布的稀里糊涂的融资新闻,中介手里真是再明白不过的记录了。
然而即便是在股权众筹平台这种产品化、互联网化、尽量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融资“超市”,“价签”不靠谱儿也是常有的事儿,“小票”出问题就更是十之八九。
“价签”不靠谱儿是什么意思呢?项目 A 有个懵懂的创始人 A 君,A 君只有技术牛逼,对投融资市场一窍不通,开口就要 1000 万——这显然不是天使轮项目融资的常见数额。在面见投资人老师 B 以后,A 君发觉半年内烧不了这么多钱,而半年后可以去融 Pre-A 或 A 轮了,没必要在天使轮一口吃成胖子。于是,二者握手成交,B 老师投资 A 君 200 万。
至于“小票”能出的问题,就更是多种多样:
1、投资人信心满满地发送了投资意向,二者笑脸相迎地签订了 termsheet。过了半年,说好的投资额要死要活地只到账了一半儿
2、领投人牵头谈判,项目还不错,一堆跟投人也抢着投。或多或少不是问题,但是有人发送了投资意向,有人没发送——平台也不是万能的。
3、投资人和创业者心照不宣,在说好的额度之外又多投了一点儿,也没告诉平台——毕竟不舍得多出中介费。
4、投资人和创业者勾搭上以后鸟悄儿的投了资做了股权变更,平台完全不知道。
……等等等等。
结果,平台手里的信息,也并不见得可靠。
三
那么,离开投融资平台,那些完全线下交易的投资,其数据有多少可信度?
至少,在产品意义上是无法保证的。于是我们看到的投融资报道环境是这样的:不管什么破项目融资都是 500 万起,天使轮 A 轮都分不清动辄就上千万,人民币手一滑就打成美元了顺便多了个 0。
好像创业者真的生活在最好的时代,而投资人都失心疯一样——尤其本应更理性的机构投资人,比如各大 VC。这种现象早就不新鲜了,我记得半年前徐小平老师就痛心疾首地喷过融资新闻浮夸这件事儿。
创投新闻为什么这么不靠谱儿?
你国的创投媒体都是网媒,很少有特别传统的。他们基本上是下午 3 点收到个融资消息,随手写两笔 3 点半就给发了。如果非要写成大长文——就像某号称不说谎的融资媒体那样,无非是提前两天收拾文字,至于什么亲身考察多方求证之类的求真务实手段统统没有——大家都那么忙,谁管你消息真假,天津爆个炸网上的谣言比白色垃圾还多,官方的所谓新闻有人看么?
就算记者真的脑子一热,说嘿我就不信这狗 “哔-”的项目也能拿到那么多钱,然后跑去查证,他能查什么?初创公司有财务报表么?初创公司有企业会计么?得,他去找第三方当事人,然而第三方嘴里的话就靠谱儿么、就有可信度么?末了,他跑去找投资人质问,投资人的秘书反问他一句:你有病么?
四
创业者融资数额造假,一是为了虚荣心,这很好理解;二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缺乏一流营销人才的创业公司要想搞出点儿大新闻来真是不容易,而融资额简直是最容易做大~~~的新闻了。你说你报个 170 万和报个 1700 万哪个传播更广,万一有点儿争议……那不是更好么?
创业者吹牛逼也就算了,为什么资方看到他们海吹融资金额也置之不理,融资中那么多相关的人就没一个良心发现呢?
因为所谓相关就是利益相关啊。自己投的项目,自己指出其新闻造假,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是想让投资额打水漂儿么?
媒体眼见着数字改来改去不靠谱儿,自己可能也了解点儿内幕,然而我报道的与别人提供的不一致,别人不会折腾死我?以后谁还敢来找我报融资,我还从哪儿拿新闻?何况,自己报的公司牛逼了,以后对自己也有好处啊。
此外,在更复杂的层面上,有一些信息是资方有意隐瞒的——比如机构投资人的 portfolio,以及 ROI。具体到一桩投资,细节暴露得很真实无所谓;要是所有的都暴露得这么真实,机构就毫无策略和秘密可言了。
有意隐瞒的情况还包括合投,有一些资方基于各种理由不便让普罗大众知道,有一些资方太小实在没必要提,不如混在一起瞎报个投资数额,谁也碍不着谁。
在心理上,初创公司信息这么不透明,风险这么大,多少是要赌一赌的。然而赌徒也不乐意丢人,被人嘲笑“运气不好”——毕竟在从不理解投资风险的普罗大众眼里,投资运气不好根本就是投资人智商低。因此,投烂项目也是投,投好项目也是投,与其投烂项目钱多好项目钱少被人耻笑,不如每个项目的投资额都是假的,你爱笑就笑吧,反正无凭无据。
这让我想起了加拿大著名偷情网站阿什利麦迪逊。他们的账号系统粗陋,任何人凭借一个邮箱名即可注册,甚至连邮件验证都没有。有人认为这使得用户信息极度不安全,我却认为没有比这更安全的用户信息保护方法。黑客们总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在技术层面上这句话至今还是真的。那么多名人政要都有可能注册的偷情网站,信息价值巨大,黑客们有足够的动机去折磨网站的安保。